甩掉洋镐把 养路机械化
10月18日13时,在位于襄渝线440公里的四等小站巴山站,随着有节奏的震动声,机捣车像抻面条一样把线路起得又平又顺。
“这段线路我走了快40年,过去十几个职工要干一整天,现在上了大型机械,养路实现了现代化。”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养路工胡堂才不禁感慨铁路发展日新月异。
1978年,襄渝线建成通车。5年后,胡堂才脱下军装,从老山到巴山,进入铁路成了一名养路工。
改革开放初期,刚开通的襄渝线一天只有一对慢车,每列货车拉的货物有1000多吨。大巴山隧道修建在一条地下暗河上,线路翻浆冒泥等病害频发,最严重时限速每小时15公里,“砸洋镐”成了胡堂才和工友们的主要工作。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和工友们扛着洋镐,用镐头夯实道砟,不断提升线路质量,使列车运行时速逐步提高到90公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巴山养路工用上了内燃捣镐机。谈起这个700多斤重的笨家伙,胡堂才说:“每次上道作业,4个人像抬轿子一样把它抬到现场,很辛苦。”
2000年,养路装备再次升级换代,巴山有了“小蜜蜂”手持液压捣镐。它20多斤重,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2009年,我们换上了更先进的维克手持捣固机,加满油能不间断工作2个小时以上,作业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胡堂才说。襄渝二线建成通车后,他见证了经过巴山的列车从原来每天40对增加到每天90对的巨变。
去年,巴山线路车间实行大兵团移动式作业,机捣车、清筛车、钢轨打磨车“开”进了大巴山。机捣车的一个镐头能产生几十吨的冲击力和夹持力,3个小时的“天窗”施工工作量相当于过去几百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40年来,巴山养路工甩掉洋镐把,实现了养路机械化、现代化。年过半百的胡堂才说:“在一代代养路工的努力下,今年巴山实现了4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再有2年我就退休了,我要和大家一起努力奋斗,让每一趟列车安全通过大巴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