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一个艰苦站区群体的精神高度

2018-04-02 20:57:3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肖培清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2月22日以“大山深处的团圆”为题,播出了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孔庄站区干部职工及家属的工作生活。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和郑州局引起强烈反响,铁路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学习“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要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征程中展示新作为。

近日,跟踪采访,挖掘了一些孔庄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发生安全事故,自己就对不起国家给的工资”

孔庄站作为太焦线上的一个四等中间站,是郑州局管内生活条件最艰苦的站区之一。车站四面环山,白水河从站后穿过。站内“U”字形股道像张开的口袋,将莽莽大山装了进去,站舍就建在“U”字形股道的底部。

建站初期,职工住的是小平房,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站区没有水源,职工吃水都是到很远的山下河里挑,一来一回至少一个多小时。那时候,车站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下班的职工都要先挑上一担水才能回去休息。

当时的老职工至今都清晰地记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四面环山一道沟,一沟污水谷里流,风吹石头四处跑,想听歌曲自己吼。”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一代的孔庄人没有一人主动要求调离。不仅如此,他们工作上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为后来的职工树立了榜样。

这些老一代的孔庄人,有的在退休后,把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孩子,车站副站长李健就是一名接棒者。

李健的父亲李献忠从20世纪60年代太焦线修建开始,就奋斗在这条以艰苦著称的线路上。1963年孔庄站投入使用后,他又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孔庄,并把家安在了这里。1989年李献忠退休,李健接过父亲手中的信号旗,继续守在孔庄,这一守又是近30年。

“父辈们叮嘱最多的就是安全。”李健说,“发生安全事故,自己就对不起国家给的工资。”对父亲的话,李健牢记于心。

孔庄人正用一腔热血忠实践行着“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铮铮诺言

在孔庄线路工区荣誉室,一些发黄的“捅山工”老照片,让再次想起了多次采访过的看守工兼“捅山工”涂郭长。

落石,是太焦线上最大的安全隐患。在孔庄桥隧工区管内有4处落石看守点,涂郭长的看守点设在离孔庄站3公里多远的地方。

从1990年开始,每年5月到10月,涂郭长都要在这里值守6个月,其他时间则要巡山和将自己吊在峭壁上排除危石。

2001年7月,他负责的看守点滚落下一块10多吨重的巨石,直接砸在了线路上。他及时拦停列车,随后和增援的工友们采取打眼放炮的方式,将石头炸裂成小块,移出线路。

“工作上,我问心无愧;寂寞孤独对我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我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妻子。”经过部队熔炉锻炼的涂郭长对自然环境的艰苦无所畏惧,但对亲人的牵挂却是柔情万般。

涂郭长告诉,当初妻子生孩子,他正在山里清理危石,多亏热心的邻家老太太的帮助和照顾。当时没有通信工具,为了让他早点知道这一喜讯,妻子写了一个纸条交给老太太,让她坐车到西武匠工区,把纸条交给工长。工长看到纸条后,又转交给工区的巡道工。

就这样,从西武匠到东坡,从东坡到孔庄,经过巡道工们接力传递,最终把纸条送到了涂郭长手中。看到皱巴巴的纸条,涂郭长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高兴还是愧疚,他对着山谷大喊起来。

此刻,天地无声,青山无声,涧谷无声……一股热血升腾于涂郭长心间,奔流不息。这是生命与至爱的波涛,这是愧疚与牵挂的潮汐。

在孔庄站区采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孔庄人正用一腔热血忠实践行着“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铮铮诺言。

如今,调离了孔庄站区的涂郭长把孔庄精神带到了新工作地──月山工务段阳城桥梁车间。

背负着安全责任的百炼千淬,在高速重载中凝聚起擎天的力量

工务人是孔庄站区较为辛苦的一个群体。在孔庄线路工区管辖的17公里线路中,曲线有30条,曲线累计长度占到了整个线路的90%,最小曲线半径仅为294米。

“小半径曲线是铁路最难养护的设备,也是质量最不稳定的设备。”孔庄线路工区工长陈泽介绍道。近年来,随着5000吨重载列车的大量开行,线路几何尺寸的变化越来越快,极大地增加了设备养护的难度。为了精确测量曲线几何尺寸数据,他们把原来的曲线数据测量点由10米一个点加密到5米一个点,在一些小半径曲线特殊地段,更是把测量点加密到了2.5米一个点。工作量虽然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倍,但测量的数据则更加精准,曲线病害整治针对性更强,其整治效果更佳。孔庄线路工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攻关,创造性地采劝起、拨、改”三位一体法,有效消除了曲线病害。近年来,工区管辖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背负着安全责任的百炼千淬,孔庄人在高速重载中凝聚起了擎天的力量。

这个世界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和其他工友相比,杜国水的工作似乎“轻松”一些,他是一名铁路防护员。工作时间长了,杜国水反倒有着如履薄冰的感觉。“工友们的性命都交给我了,我真的是一点也不敢松懈,甚至不敢眨眼。”杜国水说。杜国水的父亲是“老铁路”,如今,他儿子也在月山工务段当养路工。“我们一家三代都靠铁路生活。铁路安全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交谈中,杜国水绝口不提大山的寂寞以及三代人的奉献,满是皱褶的脸灿烂若山花。

这脸的皱褶里,珍藏着他的情感,舒展开来,便是一份无言而永恒的美丽。

有一种关怀,它不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温暖

步入孔庄,眼前豁然一亮:宽敞整洁的院子、粉刷一新的房子、自耕自种的菜园、公寓化管理的单身宿舍、配套完善的健身器材、联通世界的网络……这就是大山围困中的孔庄?

近年来,郑州局积极落实总公司党组的决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沿线、特别是偏远站区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投资200多万元在孔庄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彻底解决了困扰孔庄站区近半个世纪的吃水难题。长治北站拿出20多万元,对孔庄站职工食堂、文化活动室、健身房等进行了改造。前不久,他们又与网络运营商沟通联系,专门给孔庄架设了一条光缆,建起了职工网吧。听说能上网了,职工们高兴地把家里的电脑都搬了过来。月山工务段购置了双人床、电视机、茶几、沙发等,在工区设置了“探亲房”;沿线的防洪看守点也拉通了电线,告别了黑灯瞎火时代。

如今,孔庄人用上了电冰箱和消毒柜,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建起了取暖用的锅炉房,下班后舒舒服服地洗上一个热水澡不再是奢望,就连那靠天收的菜园子也告别了“贫瘠”……

郑州局各级组织多次到孔庄站区调研,切实解决职工关心的问题和难题,为职工打造一个安心工作、快乐工作的好环境。郑州局党委将这里命名为“青工艰苦奋斗教育基地”。

有一种关怀,它不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温暖。

近半个世纪的岁月磨蚀,磨去的是铁路人风餐露宿、与天争斗的恶劣环境,留下的不仅是亮丽的房舍和优美的环境,更是一种百炼成钢的精神品质和坚强意志。

本文图片由祝庆拍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