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构建运行高效的设备养护维修保障体系

2017-08-05 10:34: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李锡秉 刘毅华 本报 姚建民

今年以来,济南铁路局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部署,把探索实施精细化集中修作为落实“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的重要途径,以降低设备故障、降低“天窗”数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标,在胶济线先行试点,在新兖、兖石、京九线逐步推开,初步形成了运行高效的设备养护维修保障体系。

精心制订方案,精准配置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济南局精心做好维修设计,结合日常检查和检测数据分析,加强修前调查,准确分析、提前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线路、维修任务和作业内容,确定检修方式、质量标准和作业集中度。他们精细制订施工方案,统筹安排各专业维修工作量,提前30天制定集中修实施方案,明确进度安排、组织协调、现场监控等具体措施,形成《施工总体布置图》等“两图两表八案”,计划安排具体到天、细化到点、责任到岗。他们精准实施资源配置,突出机械和人力组织,施工机械采取局内调集与外局支援相结合,作业人员实行跨段跨区域集中,完善配套管理措施。该局胶济线试点期间,组织241台大型机械和3400余人集中作业,同步做好运输调整、人员培训、后勤保障等工作,规模化、集中度明显提升。

创新组织模式,提高作业效率,打造“‘天窗’共用、联合作业、高效协作”的集约化生产新模式。济南局灵活调整“天窗”安排,最大限度延长“天窗”时间,不同专业采取同“天窗”、等时长作业方式,压缩辅助作业时间,机械作业效率提高80%,人工项目效率提高近一倍,集中修后的检修周期内合理压缩“天窗”数量,减少上道作业次数,降低安全风险。他们优化整合作业项目,梳理不同专业检修项目和范围,打破原有工区、车间界限,把日常检修工作量统一纳入集中修范围,减少分散作业,变日常整治为提前预防,均衡提高设备质量。他们创新改进作业方式,探索实施“封锁、停电时间不同步”模式,利用时间差安排作业车进出和作业准备。该局新兖线集中修期间,实施多种大型养路机械联组作业,线路捣固、配砟和边坡清筛同步完成,作业效率得到提升。

科学运输组织,优化施工环境,建立“运输服务施工、施工服从运输”的双融合机制。济南局施工作业与运输组织良性互动,按照“京沪保畅、胶济保量、干线打满、两翼齐飞”的思路,合理调整车流,实施迂回运输,为集中修提供“天窗”保障。他们在集中修期间调整枢纽“天窗”安排,取消垂直“天窗”,为运输畅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济南局点线能力与施工计划高度匹配,围绕计划兑现,强化调度指挥,精确计算区段通过能力,根据施工方案合理编图,施工间隙满图利用,相应调整机车交路、车辆检修和装卸班制,保证分界口畅通。集中修期间,该局装车不降反增,分界口交接车同比增长9.1%和8%,设备质量与货运增量实现双提升。

深化专业融合,大力改革创新,推进生产维修作业一体化。济南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结合部管理,建立“三级联调”机制,明确集中修项目的主次关系、主体配合责任,单项服从联动、专业服从整体、人工服从机械,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该局优化生产组织,以作业方式变化倒逼管理模式,工务专业51个车间实现“检养修”分开,电务专业组建2个集中修车间、整合28个工区,供电专业依托综合检修列运用,成立专业集中修队伍,各专业同步优化调整了设备养护和检修周期,配套完善了设备验收、考核和培训管理机制。该局改进管理模式,区分线路等级,探索推进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大兵团作战”集中更换编组站设备的“济西站模式”,车务牵头、各专业协作联合整治中间站设备的“晏城站模式”,创新推进施工管理的“蝴蝶效应”初显。

济南局精细化集中修的成效逐步显现。各专业设备整治工作量同比实现120%以上增幅;工务设备优良率达到97.7%以上,电务和供电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24.3%和28.6%;集中修区段“天窗”处所、上道作业次数同比减少25%和27%,施工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运输效率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局日均装车8323车,提前21天实现了货运收入过半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