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机械化代替“砸洋镐”

2018-08-13 07:49:1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8月2日,豫北地区烈日炎炎。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新乡桥工段淇县线路车间鹤壁线路工区工长孙兴亮坐在办公室电脑桌前做着电子台账,空调里吹来凉爽的风,与室外灼热的空气形成鲜明的反差。“养路变化天翻地覆。”谈起改革开放40年来养路工作的变化,他笑着说。

“我父亲就是养路工,我从小就在铁路边长大。”今年44岁的孙兴亮介绍,小时候,他对父亲工作的最深印象就是脏和累,经常看见父亲下班回来脸上黑黢黢的,有时脸都不洗倒在床上就睡。

“嘀嘀嘀……”一列货物列车从门前驶过。孙兴亮停下话头,仔细倾听着列车驶过的声音。“我刚上班那会儿,线路使用的都是短钢轨、木头枕,列车通过时会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现在新建线路一般都是无缝线路,轨枕是钢筋混凝土轨枕,线路基础好,列车通过时声音很匀称。”孙兴亮说。

“对养路工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养路工具与流程的变化。”孙兴亮娓娓道来。“以前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养路工具是笨重的撬棍、洋镐、道钉锤……”孙兴亮的回忆把带回到了“砸洋镐”时代,“现在好了,大型养路机械代替了手工,集中修、‘天窗’修代替了随机修。工务职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线路养护质量却有效提升。”孙兴亮说。

谈起养路工艺的变化,孙兴亮对一次病害整治印象深刻。那是2017年12月10日深夜,他检查岔区,发现一处钢轨的纵截面异常。他按程序汇报,封锁线路、更换病害道岔,仅仅2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重要病害的整治。“如果是以前,要整治同样的病害,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孙兴亮介绍。

在孙兴亮眼中,改革开放40年来,工务职工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说,伴随着铁路“三线”建设的不断推进,住宿实现了公寓化,房间里不仅装上了空调,而且还有独立的洗浴室,年轻的工务职工也成了婚恋中的“香饽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