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最受欢迎的“外援”

2019-04-23 07:30:4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55岁的张东胜是侯马北工务段清涧线路车间的副主任。今年初,他受邀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举办的“钢轨质量及使用技术交流会”上,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和全国各钢轨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作钢轨打磨经验介绍。

与钢轨打了34年交道的张东胜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却被大家誉为从工区走出来的钢轨打磨专家。多年来,张东胜用自己摸索出的钢轨打磨方法已累计修复钢轨200多公里、道岔400多组,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短轨接头病害是工务维修的“老大难”。司机报告晃车,工务人员就要上道整修。再报,再整。这种被动应对的整修方式效率低、支出大,职工忙得团团转,线路质量还没有良好保障。2006年,张东胜上任河津工区工长时,就琢磨着如何提高钢轨打磨质量和效率。

接头病害源于列车对钢轨的冲击力,为了使车轮对钢轨的损伤降到最小,他尝试通过钢轨焊缝接头打磨技术提升钢轨的平顺性及廓形,使轮对与钢轨的接触更匹配。当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的张东胜仅凭粗浅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钢轨打磨经验。两年后他才知道,他所进行的这些尝试就是工务领域最重要的“轮轨关系”。

2013年,张东胜受钢轨焊缝接头打磨的启发,开始用打磨方法解决道岔尖轨掉块、辙叉轧伤病害等问题。最开始推广道岔打磨技术时,习惯了通过更换轨件处理病害的工友们觉得道岔打磨太麻烦,说他“尽瞎耽误工夫”,宁可多换几次轨件也不愿意费力学习打磨技术。张东胜却算着另一笔账:虽然更换轨件只需一个“天窗”,打磨一组道岔要用3个“天窗”,但3个“天窗”却能保一年,道岔设备维修周期更长了,这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反复投入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为了让大家接受以道岔打磨为主的综合整修,他精心整修了2组道岔作为样板,用事实改变了大家的观念。

在他的带领下,清涧线路车间全面推广以道岔打磨为主的综合整修,道岔轨件病害得到处理的同时,岔区钢轨接头翻浆、泛白的“老病根”得到了根治。2016年,侯马北工务段在全段推广道岔综合整修,更换新尖轨同比减少107根、新辙叉心减少85个,有效延长了道岔轨件使用寿命,大幅减少了成本支出。

2017年11月,瓦日线进行万吨重载运行列车试验期间,高家垣隧道出现150多米的钢轨顶面擦伤,深度达2毫米。为确保万吨重载列车试验顺利进行,临危受命的张东胜立即从侯西线奔赴瓦日线。开始作业后,每打磨几个回合后他都再进行一次微调。在经过数百回合的往复打磨后,一条清晰、整齐的钢轨“光带”呈现在人们面前,钢轨顶面凹陷测量值控制在了0.2毫米,比《修规》要求还小0.3毫米。

因执着于钢轨打磨技术,2012年张东胜被任命为车间技术员。侯马北工务段成立了“东胜打磨工作室”,张东胜的钢轨打磨技术拥有了更宽广的舞台,他也更加致力于把自己的钢轨打磨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多家兄弟单位将其作为培训课程。在支援大秦线集中修中,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每天整修一组道岔的纪录,高质高效的钢轨打磨成果得到了同业者的广泛认同。如今,这个从工区走出来的钢轨整修专家成为最受欢迎的“外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