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镜”上小站安全经

2017-08-11 16:42:5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张 艳 本报 祁 琳

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地处海拔3100米的茶卡盆地。这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能低于零下20摄氏度,全年大风日多达172天。在异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青藏铁路公司茶卡站这个四等小站的干部职工坚守、奉献,确保着高原铁路的运输安全。

茶卡站成立于1979年,是青藏铁路公司管内名副其实的老站。老照片上,茶卡站曾铺着黑黢黢的木质枕木。如今,车站拥有混凝土轨枕和新型信号设备。近40年的发展,茶卡站人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自有安全台账记录以来,该站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截至8月10日,该站实现了安全生产12562天的好成绩。

建站之初,车站管理人员就制定了多项安全管理办法,在发展中日臻完善,更加科学。其中,“安全第一”的思想成为每个时期、每个岗位的首要要求。“严在思想上、严在技术上、严在作业中、严在管理上”的“四严”工作法,是老一代职工总结出的精髓。伴随技术升级、人员更迭,茶卡站在2013年成立了“党员标准化调车组”,作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四严”工作法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坚持抓好“一点一滴的渗透性,一人一事的针对性,一举一动的规范性,一钩一辆的严细性”的四个坚持作业标准。

车站现有二十余名职工,常年扎根在此,且大部分已近50岁。车站党支部书记唐海平自1991年参加工作就一直扎根在茶卡站。20多年的学习和积累,让他对车站的安全关键点了如指掌。在管理中,他坚持安全风险点卡控的同时,不忘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在车站管理中,他们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使职工明明白白掌握“怎么干”的问题。在唐海平的带领下,他们以《行规》等为主要内容,每月利用两个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使全体人员对基本作业制度做到说得出、记得住,并根据实际逐步提高“达标分数线”,找准段的要求和职工实际水平的“结合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职工业务技能。“让标准成为习惯”是一代代职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90后”孙雪峰2013年来到车站担任连结员,他是茶卡站近年来新进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他说:“刚来时我觉得茶卡站业务相对简单,流程比较明确,自己在这里工作有些‘屈才’。但通过实际工作,我看到了身边同事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对安全的追求,对铁路运输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车站浓厚的安全氛围中,孙雪峰认真钻研行车知识,在2014年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以青藏公司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它镶嵌在雪山草地之间,白云悠悠,景色优美,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为了方便旅客欣赏青藏铁路沿线美景,青藏公司于2016年6月开行了“天空之镜号”列车。数年来没有客运业务的茶卡站,克服客运业务不熟悉、人员短缺的困难,接下了这个任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去年发送旅客73467人次。

清晨,初升的太阳将金色的光撒在茶卡盐湖上,身着黄色制服的铁路职工像点点光芒,在闪着银光的钢轨上灿烂夺目。

采访手记

他们每天穿梭在茶卡盐湖,把一吨吨洁白的盐晶运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天守候在站台上,迎送南来北往旅客畅游“天空之镜”。可是,即便他们生活在这里,周围的美景也无暇顾及,只能在工作的间隙看一眼远处的湖水。列车沿着湖边行进,轰鸣的风笛声唤醒了沉睡的湖泊,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来到茶卡站,感受最深的就是,车站干部职工没有因为小而无为,没有因为远而懈怠,而是从精神到行动,都在牢固树立“青藏铁路无小事”的责任意识。

砥砺精神、锤炼意志、精湛技艺、磨炼品行,这是艰苦地区最需要传承和坚守的职业操守。车站将这一切代代相传,让这个四等小站成了塑造人才的“训练营”,成为安全管理、职工教育方面的“排头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