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久经“砂场”的老将

2017-06-01 21:34:3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钟守春

28年,他为机车上砂3800余吨,相当于一铲一铲地装满了一列火车;28年,他经手2200多台机车的近2万个砂箱,用砂良好,无一堵漏……他就是有着“砂场老将”美誉的襄阳机务段上砂工刘久胜。

襄阳机务段管内宜万线、襄渝线,被誉为进川入蜀的“咽喉”,所经之处坡道众多,有的连续上坡甚至长达数十公里,遇上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钢轨湿滑,车轮和钢轨的黏着力小了,机车的牵引力难以有效发挥,车轮易打滑,最终造成列车坡停,影响铁路运输效率。这时,只要合理撒砂,就像给机车装上了一条流动的防滑链,能有效增大机车黏着力,列车就能顺利运行了,而将砂子装进机车砂箱里正是刘久胜的工作。

现年52岁的刘久胜28年来日复一日地给机车上砂,用“战斗”来形容他的工作十分贴切。因为机车入库整备时间很短,有的甚至不到20分钟,给机车上砂就要求迅速、精准,上砂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机车上足砂。受襄阳北机车整备场条件限制,职工每次给机车上砂只能使用手推车将砂袋运送到机车旁边,再用铁锹一锹一锹向砂箱内补砂。尤其是新投用的HXD1D型机车,砂箱口比较高,上砂工需要站在板凳上加砂,非常吃力,但刘久胜已经熟能生巧,开盖、补砂、测量、关盖,每次都能精准上砂。

机车每天驰骋近千公里,1台机车200公斤的砂都不够用。大部分机车都是夜间整备后继续上线运行,一个晚上有20多台机车需要补砂,一台机车8个砂箱要保证有2/3的储砂量,上砂工必须马不停蹄地推砂、上砂,休息时间很少。尤其是机务段由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转型期间,上砂工每天给机车上砂前,先要把存放在砂房的干砂往小推车上倒转1次,然后推车至整备场的机车旁,进行上砂作业。本来一天8吨砂的工作量,经过倒转就成了16吨。刘久胜在反复琢磨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建制砂塔,实现自动下砂至小推车,这样劳动强度就降低了。

雨雪天上砂如何防水也是困扰上砂工多年的难题。刘久胜与班组成员经过多次攻关,研制出两面伸缩的特制遮雨棚,成功破解了难题。此外,为了对准机车砂箱的小孔,刘久胜还发明了专用的小锹铲上砂。

上砂看似拼体力,刘久胜久经“砂潮,更多的是拼记忆力。进入整备场的机车不停地移动,多条整备线,有进有出,他必须准确记住哪台机车上了砂、哪台还没上。上砂时遇到下雨天,他宁肯自己淋雨,也要用衣服盖住砂,决不让雨水将砂浸湿,因为他深知湿砂会造成下砂不畅,带来严重后果。

刘久胜征战“砂潮28年,总是严格按照工艺上砂,每一个环节都严之又严,从不马虎。普通的砂在他这里要过“四关”才能使用。一是选料关,选用优质石英砂,只要砂不合格,他就拒绝上砂,并将相关情况上报管理层,他是有名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二是晾晒关,利用晴天及时将专用的河砂或海砂等湿砂晒干。三是烘烤关,将晒干的砂铲入烤砂机中烘烤。四是入塔关,将合格的砂注入砂塔之中,保证不受污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