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百年“国旗桥”诉说铁路故事

2019-11-18 22:06:2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也有由比利时多泳工厂制造之说

■本报 胡艳波 本报 王宝滨

初冬时节,哈尔滨百年滨洲铁路特大桥化身“国旗桥”刷爆网络,桥上的国旗随风飞扬,吸引往来行人纷纷驻足留念。“国旗桥”流光溢彩,桥上人头攒动。抚今追昔,人潮中的铁路人不禁回想起有关于百年滨洲铁路特大桥的那些故事……

故事1 “松花江”题字从何而来?

在国旗衬映下,高悬在桥头的“松花江”题名熠熠生辉。其实,它出自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已故退休干部马骏的手笔。

马骏1931年生于西安市,书法功底扎实。1949年参加解放军,任东北军区速成文化学校教员。1954年转业到铁路部门工作,1960年任哈尔滨工务段工程师。

1971年春天,哈尔滨工务段桥梁领工员赵仲仁赴武汉参加全国铁路桥梁会议,面对武汉、杭州等大桥题名羡慕不已。回到单位,赵仲仁在得到段党委书记张悦的应允后,让马骏接下了这一任务。题名钢板长6米、宽1.5米,马骏先在报纸上写出“松花江”三个字小样,将满意的一张放大到钢板上。每字一米见方,白底红字十分醒目。大家看到后齐声称赞,随后将钢板安装在南侧桥头高端。1990年马骏退休时,特意拍下一张题名照片留念。

2016年4月,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通车,“老江桥”变成“观光桥”。为恢复历史原貌,哈尔滨市决定复原已拆除的“松花江”题名。马骏闻讯,挥毫写下“松花江”三字无偿捐赠。当时候选作品很多,其中不乏著名书法家佳作,哈尔滨市领导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仍旧采用了马骏题写的“松花江”三字。

故事2 旧钢梁的“前世今生”

建于1901年的“老江桥”由19孔钢梁组成,原南侧8孔为76.8米下承曲弦钢桁梁(俗称大梁),北侧11孔为33.48米上承钢桁梁(俗称小梁)。据《哈尔滨铁路局志》介绍,原始钢梁是由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的(也有由比利时多泳工厂制造之说),出厂时是散件,从俄国乌克兰黑海敖德萨港装船运往海参崴,几经辗转至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现场拼装架设。

自1914年开始,南侧8孔大梁出现裂纹,且数量逐年增多,于是限定过桥速度,以每小时15公里运行。此后,裂纹逐年增多。至1962年,裂纹已达1500条,危及行车安全,列车限速运行。另外,北侧11孔小梁,载重等级低,且上下盖板锈蚀严重,故报请铁道部大修。

1962年4月,铁道部决定,对大桥南侧8孔大梁进行更换,同年7月开工, 8孔新梁为77米平弦下承桁梁,6孔为富拉尔基嫩江桥备用梁,2孔山海关桥梁厂新制。同时,根据哈尔滨市政府请求,在大桥两侧各增设1.1米宽有扶栅人行通道。北侧小梁是哈尔滨铁路局自行设计更换,钢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造。换梁施工于1971年4月开工,1972年2月竣工。自此,“老江桥”钢梁全部脱胎换骨,每昼夜通过列车109列,每列最大牵引量4500吨,通过速度每小时45公里,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老江桥”换梁前后相比区别明显。以大梁为例,旧式大梁为曲弦下承钢桁梁,顶部有弧度,故略显“单薄且清秀”;新式大梁为平弦下承桁梁,顶部是平的,加之两侧人行通道增加了桥的宽度,显得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故事3 17号桥墩的身世之谜

“老江桥”共有19个桥墩,其中18个桥墩是花岗岩料石贴面的石砌桥墩,唯有北侧的第17号桥墩是混凝土桥墩,这是由于历次松花江发洪水造成的。

百余年前沙俄建桥时,松花江主航道在2、3孔间。为便于桥下通航,1至9孔间桥梁跨度为76.8米;桥北岸是浅滩,10至19孔间桥梁跨度33.5米。1901年、1918年两次洪水后,松花江主流北移,8、9孔桥墩间变成了主航道。由于北侧小桥墩御洪能力低,在历次洪水中险象环生。1932年7月,大雨连降26天,松花江江水暴涨,8月7日南岸决口,洪水冲进市区。8月12日,汹涌的洪水将桥北太阳岛侧碉堡冲倒,16、17、18号桥墩洪水冲歪,17号桥墩向北倾斜66.2厘米。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部门对16、17、18号桥墩周围投石笼加固。1956年8月、1957年9月,松花江连续两年发生特大洪水,再遭重创的17号桥墩危及行车安全。1962年,铁路人利用桥梁换梁机会,将17号桥墩铲除,在原沉井基础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桥墩。

1998年8月,松花江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3日峰值水位达120.89米,最大流量达每秒17.4立方米。哈尔滨人在人民子弟兵支援下,全力投入到抗洪斗争中,“老江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巍然屹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