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澧水河畔建奇功

2019-08-15 07:48:3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侯 利 邓 豪

备受关注的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始联调联试,有望年底开通运营。届时,从重庆黔江到湖南常德最快只需2小时,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武陵山区将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黔张常铁路穿越喀斯特发育地带,被称为“第二条宜万铁路”。开工以来,建设者共架设桥梁187座,其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境内的长湾澧水大桥跨越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源头,施工场地狭窄,地质极为复杂。大桥处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保护区,环水保要求十分严格。

面对地质复杂和生态环境脆弱两大难题,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集中“大智慧”,发挥“大能量”,展现“大作为”,保护了大鲵的生存环境,确保大桥按期建成,并创造了3项世界之最。

挡在眼前的不仅是澧水河

“刚来时被震惊了,大桥在澧水河长湾深处,挡在眼前的不仅是茫茫的河水,还有悬崖峭壁。进场之初,我们只能坐渔船查看现场环境,施工极为困难……”中铁十一局集团黔张常铁路项目部二分部经理唐双林有着多年桥梁施工经验,刚来时仍被大桥的施工环境吓了一跳。

项目部成立了以唐双林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创建了唐双林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重庆大学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开发,集众人之智开展攻关。

他们深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进场就配齐3D打印机、3D扫描仪、BIM平台服务器、全站仪等设备和数十款仿真分析、建模软件。“80后”“90后”技术员把施工现场当成“练兵潮,把办公室当成“充电站”,斗志昂扬地向难题“宣战”。

技术攻关小组先后攻克无索区悬臂长度大、线性控制复杂,塔梁固结体量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复杂,索导管安装定位精度要求高、测量复杂等技术难题;形成《一种斜拉桥钢绞线下料支撑装置》等3项发明专利以及18项实用新型专利。《提高大跨度高支模支持体现搭设质量》QC成果获重庆市优秀QC成果一等奖。

施工便道成为“头号工程”

“桥下是湍急的水流,对岸是陡峭的悬崖,根本无处下脚……”项目部二分部党工委书记黄明华介绍,如何尽快修通便道,确保机械设备、人员车辆正常出入,成为开工之初的“头号工程”。

进场后,项目部反复研究和优化方案,采用石笼路基填筑便道,不仅破解了一侧靠河一侧靠高风险边坡和施工场地十分狭小等难题,还防止了水土流失、边坡溜塌,并缩小了山体开挖面积,大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他们针对长湾澧水大桥的技术难点、特点,在施工中应用多项新工艺、新技术。他们采用墩锚固桩配合水磨钻切割等工艺开挖山体边坡,不仅减小了对周边山体的扰动,而且还解决了常规桩基开挖施工中的噪音、灰尘等环境污染问题。

在2号墩施工中,为适应其截面形式,他们采用轻质钢木组合液压爬模模板,确保了墩柱外观质量;在挂篮过索梁锚固区时,在箱内采用可伸缩调节模板,解决了截面变化大、挂篮推行难度大等问题,极大提升了挂篮施工效率。

“让路”让出3项世界之最

施工期间,项目部大量应用BIM、3D打印等前沿技术,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精度。他们运用BIM技术对桥梁施工工艺进行动画模拟;针对变截面墩柱液压爬模结构复杂、梯形0号块分层浇筑模板支撑体系结构庞大、挂篮结构复杂的特点,对相关构件进行3D打印,方便方案论证、施工交底。他们运用VR技术对大桥承台、0号块、挂篮等关键部位进行施工漫游;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对全桥施工工艺进行三维展示;采用3D扫描成像技术,对模板连接、锚垫板、索导管等精密部位进行三维扫描监测,对混凝土表面等进行三维扫描,确定是否存在裂纹及缺陷。

据现场技术负责人张成平介绍,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他们还对BIM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成项目级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平台,能按需要提供相应的管理模块,对项目难点、重点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他们不仅在项目进行BIM技术开发,还积极协助其他项目和其他单位推广BIM应用。

该桥原设计为等跨桥梁,桥墩位于大鲵生存的澧水河中。项目部组织专家严密论证后将桥改为不等跨斜拉桥,将墩身移到岸边,避免施工影响水体,保护了大鲵的生存环境。其不等跨长度、无索区长度、塔梁固结段高度等3项纪录创造了世界同类铁路桥梁之最,填补了铁路桥梁同类工程的技术空白。

通过创新实践,他们不仅保护了大鲵的生存环境,而且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2018年12月底,黔张常铁路长湾澧水大桥成功合龙,受到媒体广泛关注。长湾澧水大桥荣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环水保工作被立为全线标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