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越海不惧难 隧道品牌美名传 ——中铁十八局集团改革开放40年来隧道建设发展侧记
而不远处,我国最长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公路海底隧道车水马龙。2011年 6月30日11点10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那一刻,青(岛)黄(岛)成功牵手,“青黄不接”成为历史。
昔日穿山劲旅,今朝越海蛟龙。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的青岛胶州湾公路海底隧道是我国大陆地区继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后修建的第二条海底隧道,其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二,我国第一。胶州湾海底公路隧道全长7800米,其中,跨海域段3.95千米。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开挖最大断面达170平方米,共穿越18条断层,其中海域部分13条。外水压力高、海域腐蚀性强;埋深最浅处仅10余米,钻爆施工难度大;海域段全部为IV级围岩,初期支护难度大;地下水丰富排水难度大,横洞多、交叉施工相互干扰大。
先后参与青岛胶州湾公路海底隧道、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的中铁十八局集团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斌回想起当初胶州湾公路海底隧道的建设情景,心潮澎湃。他介绍说:“中铁十八局集团人在参与建设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所掌握的尖端施工技术和积累的施工经验基础上,为了攻克高溶盐地质条件下的各种施工难关,采用国内海底隧道首次使用的C50耐久性混凝土等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造了单口独面月掘进228.4米的全国海底隧道施工纪录,并成功将鲁班奖、詹天佑奖收入囊中。”
蛟龙穿海过,天堑变通途。以往,从青岛到黄岛只有两种方式,绕道胶州湾高速和轮渡,分别需要1小时50分钟和1小时20分钟。胶州湾公路隧道通车后,从青岛驱车到黄岛,只需5分钟。现在,胶州湾公路海底隧道已经镌刻在青岛山海之间,成为连接青岛和黄岛的美丽纽带。
站在距离海平面约88米的青岛地铁1号线胶州湾海底隧道最深处,张斌介绍:这座隧道海底区间线路纵坡呈“V”字形,隧道上方每平方厘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压,相当于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辆小汽车的压力。工程地质复杂,存在海水突涌、围岩垮塌风险,海底隧道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安山岩、凝灰岩,共穿越18条断层破碎带,中铁十八局集团参建管段穿越11条,破碎带和海水直接连通,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渗漏、突水。为控制风险,参建员工组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地质探测和预报手段,通过系统性的对比和分析,消除漏判和误判,实现风险的精准预判和辨识,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预处理措施,从而使风险得到超前防控。施工爆破采用低爆速、不耦合装药、微差起爆光面爆破等减震爆破技术,减少隧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损伤。
施工中,中铁十八局集团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成套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机械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全程移动信号跟进覆盖、全作业面视频监控和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形成了机械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效流水作业生产线,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工使用。海底隧道施工引入了瑞典阿特拉斯三臂液压凿岩台车、混凝土湿喷机械手、矿岩多功能地质钻机、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整体式衬砌模板台车等国内外先进机械设备,机械化施工水平国内领先。
同样见证隧道贯通的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何承红介绍,隧道公司成立多支盾构专业队、TBM“特种兵”,依靠机械化、智能化向“高大难尖”隧道领域挺进,隧道“朋友圈”不断扩大,借力盾构、TBM这两大“穿隧神器”,抢占科技前沿。隧道公司在我国地铁领域首次应用DSUC型双护盾TBM,破解青岛地铁2号线区间小半径曲线掘进、TBM反坡施工难度大等难题。
在青岛地铁1号线,面对过海段等前沿领域施工“硬骨头”,隧道公司总经理胡恒千介绍,项目团队创造性的提出双护盾TBM分体始发方案,有效的解决了较短始发洞段TBM快速施工的世界难题,为了更好的发挥双护盾快速施工的优势,创造性的引入“连续皮带机+垂直皮带机”相结合的先进出渣方式,对比传统方案,出渣效率提高一倍,从根本上解决地铁快速施工的瓶颈,创造了最高日进尺27米全国同类型隧道TBM施工最高纪录,叫响“中国创造”。
该集团凭借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海底隧道的金字“招牌”,又中标我国高震区首条沉管隧道——天津海河隧道。据中铁十八局集团副总经理程志强介绍,该隧道水下对接精度和防水性能要求非常高,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安全风险性高。
项目团队成立了8个技术攻关小组、聘请外部专家,先后组织召开了12次大型专家论证会,编制和审核了重大施工方案31项,技术交底270多项,在方案上多措并举,在施工上精益求精,克服了重重困难,交出了一份骄人成绩单:12项科技成果、10项科技进步奖、12项优秀工法、32项国家专利、攻克了水下基础处理,防止基础液化等“七个第一、四个之最”20项技术难题,先后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全国市政公用科技示范工程”、“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等荣誉。其“大型沉管隧道岸壁保护技术研究、大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及沉放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涉及的超深地下连续墙、超深基坑、地下结构防水等关键技术,对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施工,极具科学参考价值,树起了水底隧道建设的里程碑,为世界隧道建设史奉献了宝贵经验。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重点配套工程——博鳌通道,从地下穿越万泉河,两侧绵延着海浪般的线装灯光,上方伴有繁星般的灯光点缀,车行其中,犹如星海泛舟。中铁十八局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代敬辉介绍,博鳌通道工程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起点位于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通道穿越万泉河,接东屿岛论坛永久会址,穿越海南省著名的万泉河入海口。通道工程全长1.45公里,双向两车道设计标准,采取一次性围堰、明挖法施工工艺。
为了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全体参建员工克服高温酷暑、台风暴雨、湿热、紫外线强等恶劣天气,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时间倒排,空间占满,资源配足,科学组织”的总体思路,发扬铁军精神,坚持24小时不间断施工,迅速掀起“大干9个月,拿下二通道”施工高潮,最终打赢“围堰施工、基坑开挖、主体施工”3大战役,实现了工程质量零缺陷、安全生产零事故。2018年4月7日,博鳌通道提前1个月建成,将有效缓解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的交通压力,使博鳌镇与亚洲论坛会址之间的车程由原来的25分钟缩短为3分钟。这条“高颜值”的博鳌通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让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品牌更加耀眼。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