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我是山区铁路“铁记者”

2019-12-01 23:54:5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冬雨轻肆意在大山里飘着,苗岭侗乡的冬天温度波澜起伏,忽高忽低,变幻莫测。我来到包保的小站,在大山深处的铁路线上奔忙,时而飘扬诗意阑珊,时而打开笔记本奋笔疾书,偶尔还要与小站人促膝长谈。

一直都是个激情燃烧的人,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哪里有“活鱼”,哪里就有我忙碌捕捉“鱼儿”的身影。当上 “铁记者”,一干就是33年,至今乐此不倦。

红尘滚滚,我在钢轨人生路上如风前行,把新闻写在大山里,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始终镜头跟随一线走,笔头围着小站人转。只是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快到我还没有反应过来。

许多时候,新闻的线索和小站的风景,对我充满了极大的诱惑。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内心总会忍不住地激情澎湃。听说最美的风景总是生长在远方,于是我也刻意走进小站走进扎根在那里的人,不惜跋山涉水,不惜沐雨栉风。平日里,我刻苦钻研新闻业务,潜心研究采访技巧。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抽时间采访、写稿,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写了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的足迹遍布沪昆线贵州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的山山水水。穿苗岭,越侗乡,不惧烈日晒、寒风咬,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暑运、防洪、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现场采访“兵头将尾”邰顺军、危石“克星”代利;寒冬腊月进班组、入看守点,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1993年夏天,我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我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采写的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2004年5月,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我最先赶往现场,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现场溜坍面积很大,处处泥泞,我冒着大雨,扛着摄像机,爬上山顶,拍摄抢险画面,忙碌10多个小时,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新闻稿《众志成城保畅通》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说我是“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33年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四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我那些激情燃烧岁月。2013年,我采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2010年10月,我被调到段上专门从事对外宣传工作。我积极开动脑筋,紧扣国铁公司、集团公司、全段中心工作,策划选题,与铁路、地方新闻单位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来,我行走在大山深处,情系一线,把笔头对准小站人。

我身边收获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细数流年,每一天都匆匆忙忙地在赶路。为了写稿,为了小站人的坚守,心一直奔走在钢轨人生路上,丝毫不敢懈担

每一次采访,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他们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

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太多,但是也有许多东西可以深刻到改变了我们自己。这些年,任凭岁月布下怎样的风刀霜剑,我都不惊不扰,不惧季节的枯荣兴衰,不与世俗争高下,愿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我先后被西南铁道报采用了《凯里工务段圆满完成春运工作》、《党建+“安全管理”激发党员工作动力》等稿件,介绍了凯里工务段服务山区铁路的一些特色做法。

特别是2019年春运、防洪、暑运工作期间,我连日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没有丝毫停歇,完成了《春运,他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重大新闻报道稿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区铁路坚守的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33年来,那山、那水、那小站、那群人,是我骨子里最在乎的事情。与文字结缘,快乐无比。我用文字讴歌小站人,用文字书写出小站人无私奉献的钢轨人生。文字成了我实现这一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了我连接小站和小站人的桥梁纽带。或许,这也是我用乐意担当“铁记者”的初心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