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建设

755天!从不可能到可能:中铁一局牵头承建我国最北极寒地区高铁线---哈牡客专“四电”工程施工侧记

2018-11-23 22:00:1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尚永超、王志林

通信光电缆纵剖“开天窗”接续难度大、标准高,不仅需要光缆纵剖刀、美工刀、塑剖刀的相互配合,还必须安排专业的技术老手亲自作业,犹如“神经系统修补手术”,任何细微失误,都将对整根光缆造成破坏。他们创新接续工艺,创新采用“开天窗式”光缆接续法,通过在干线光缆上剥皮“开窗”,在保证通信光缆的其他单根光纤完整的前提下,抽丝剥茧,精确选取需要的光纤进行接续。较之以前的整体裁断“三通”接续,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

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利用电子经纬仪测量接触网倾斜度,弹吊张力仪把关弹性吊索张力,采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控制电缆端径,利用激光测距仪定位仪检测安装精度,利用水平尺和塞尺配合测量导线平直度,确保1米导线的平直度始终控制在0.1毫米以下。

就像项目部接触网工区经理郑宁科说的那样,“精益求精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自信和不断超越标准、引领标准的决心”。

创新求进科技铁路壮声誉

在帽儿山西10千伏配电所,设备柜体上,一张张醒目的二维码标识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拿出手机轻轻一扫,设备的安装地点、详细参数、施工负责人、质检员及厂家信息等立即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让人叹为观止。“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了,二维码简单方便,把施工中大量的管理数据植入其中,便捷了施工管理,也让建设单位能全方位把控施工环节,监督施工过程”。项目党工委书记王连科道出了初衷。项目部依托该技术,将施工技术交底、专业施工流程、工艺标准等管理举措融入其中,实现了过程追溯、培训教育、制度及规范查询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部还把自动化智能技术融入工程建设,建成了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的大型的物资料库中心,5000多种材料按类区分,整齐码放,36个摄像头全天候保驾护航。同时购置了自动化标准腕臂、吊弦预配生产线,采用专业软件计算腕臂、吊弦,智能组合装备能实现腕臂的自动上料、自动送料、自动夹紧、双向同时钻孔、自动划线、自动打标、自动锯切、高负压铝屑回收、自动下料等功能,实现自动化精准加工,提高功效达4倍以上。

他们优化通信光电缆预埋封堵及穿接工艺,采用防火胶泥+热缩管双重封堵防护方式,改变了以往地区只采用防火胶泥封堵的施工工艺,有效降低了因低温、热胀冷缩造成的预埋钢管爆裂风险,提升了使用寿命;他们加大投入,加装信号电缆过道床伸缩缝防护装置,防止列车经过时因震动而产生的电缆磨损等情况的出现,优化通信铁塔防腐工艺,采用PVC管+黄油封堵有效降低了螺栓生锈腐蚀速率;他们专注应对严寒地区雨雪冰冻问题,设置了自动融雪供电系统,有效防止了道岔落雪、结冰现象。应用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摄像头实时监控传输缺口状态,保证列车正常运行。

755个日日夜夜,一局电务人始终坚持不畏艰辛、攻坚克难、巧手筑路,用心为哈牡客专铁路线“画龙点睛”。窗外,白雪皑皑,但他们依旧奋战在寒冷的冰天雪地里,不忘初心,誓为哈牡客专的顺利开通,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尚永超、王志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