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鹰厦线 两代铁路情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一位年仅16岁的小伙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兵。1953年,他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常195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赶赴鹰厦线,成为一名铁道医务兵,从此和鹰厦铁路结下不解之缘。
他,就是南昌通信段厦门车间工长周文的父亲周绍忠。
“当时集结在鹰厦线的铁道兵多达12个师,建设过程异常艰苦,战士伤残事件时有发生,作为部队中少有的医务人员,我的工作非常繁忙。”近日,我们来到周绍忠位于厦门北站阳光花园的家中采访,老人虽已8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回忆起当年建设鹰厦线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当时我有两件‘宝’,药箱和手术刀,这两样东西挽救了无数铁道兵战士的生命。”周绍忠笑着说。
周绍忠加入到鹰厦铁路建设之后,药箱便随他从部队转战到705公里的鹰厦铁道线上。当时通信不畅,哪里有人受伤也无从得知,周绍忠成为“流动医生”,一个个师、一个个连去了解情况,跋山涉水给筑路铁道兵战士治疗。因走的地方多,他还成了部队里的信息传递员、爱情投递员,药箱也成了百宝箱。这个百宝箱串联起无数个家庭的思念,由于铁路建设现场交通不便,许多信件就是通过这个药箱送往各个地方。手术刀是他的另一件宝贝,因外伤病人较多,医疗队队长给了周绍忠一把手术刀,希望他把外科手术的重任接下来。这对当时年仅21岁的周绍忠来说,是个巨大挑战。但他没有退缩,石洞、草棚成了他流动的手术室,药品少就省着用,在艰苦环境下,周绍忠几乎每两天就完成一台手术。
他冲锋在前,艰苦的事情抢着干。1955年的一天,漳州暴雨倾盆,潭口站山洪暴发,机车被冲进江边水沟,正在郭坑卫生所值班的周绍忠接到通知后,拿起药箱冲进雨中去抢险;1956年,漳州站轨道车翻车,周绍忠连续奋战一昼夜抢救伤员……正是当年在一线的锤炼,鹰厦铁路建成后,周绍忠便被安排在沿线医疗水平薄弱的地方救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68年,周文出生。当时鹰厦铁路虽已修建完毕,但周绍忠出诊还是常有的事,那个背着药箱远去的背影成为周文童年记忆中重要的一环。在他看来,父亲是不称职的,一走就是大半年,很少照顾家庭,很多时候全家还得跟着他到处搬迁。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那几年,家里几乎没有固定的住所,搬过6次家。”周文说道。周文和父亲有着相似的经历,青年入伍,退役后在鹰厦铁路工作。不同的是,父亲背着药箱手拿手术刀,而他是背着工具包手拿通信仪表。在周绍忠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凭借自己日复一日的钻研,周文当上工长并迅速成为厦门通信车间的专家,带领班组为鹰厦铁路保驾护航。
1949年以前,福建一寸铁路也没有,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2009年9月28日,CRH1B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以“追风速度”掠过八闽大地,八闽大地正式跨入“动车时代”。现如今,昌福、杭深、南龙等线路相继投入使用,连同将来建成通车的福厦高铁成为沿海通道中重要的一环,把福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各区域连接起来,促进沿线人流、物流、资金流向福建汇聚,形成一条重要的黄金通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了上幸福生活1周绍忠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厦门北站的动车不时到达、出发,心潮澎湃,“以前我回上海老家要36个小时,现在坐高铁最快只要5个多小时,厉害了我的国1
时光流逝,深情不改。鹰厦铁路一直扎根在闽赣人民的心里,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仍是这样。“现在我很想走一走当年父亲走过的这条鹰厦铁路。”在长达30余年的坚守和逐梦中,周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鹰厦线的通信设备,践行着铁路人的坚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