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察尔汗盐湖寻“红船”

2019-05-28 08:52:1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王召杰

(王召杰)“最近大机作业频繁、工作任务重,大家都很长时间没回家了。”5月中旬,探访了老青藏线精神的发源地——格尔木工务段察尔汗线路车间达布逊线路工区,刚结束“天窗”作业的工区第十六任工长唐城介绍道。

青海察尔汗盐湖地域广阔,平均海拔2800米,常年干燥寒冷,四季盐碱风肆虐,方圆数十公里寸草不生。远远望去,地面犹如下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达布逊线路工区就位于这片“白色海洋”的中心地带,负责巡查保养“万丈盐桥”上的青藏铁路上下行各28公里线路设备。管内沙害、水害和盐渍土路基病害并存,维护相同长度的线路设备,职工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量是其他地区的数倍。

海拔高,不怕;紫外线强,不怕;蚊虫多,不怕。工区职工最怕的就是下雨,淡水可导致路基板结或下沉,路基中的盐融化之后还容易出现孔洞,影响行车安全。

艰苦的环境孕育了伟大的精神。1989年9月,工区附近的达布逊湖出现湖水倒灌,影响到刚开通运营5年的青藏铁路西格段线路安全。当时的达布逊铁路人不断摸索,修建导流渠,历经数日努力终于消除隐患。以此为契机,他们总结提炼出“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精神,工区俨然成了察尔汗盐湖上的“红船”。

“老一辈达布逊铁路人创造的老青藏线精神已发展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我们要饮水思源、继承发扬,融入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让青藏铁路精神更有生命力。”虽然是年轻的“90后”,唐城的见解却很深。

“即使到了2002年前后,我们仍然经常在罐头瓶里点石蜡照明。点石蜡,烟比较大,第二天起床大家都变成了‘黑脸包公’。”坚守工区35年的老职工龙卫民介绍,“如今,工区用电越来越方便,吃水有专门的水槽车送来,驻地还有职工书屋、活动室和蔬菜大棚。生活不再寂寞,反而愈发精彩。”

这样一个条件异常艰苦的工区,却成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大熔炉”。一大批全国或省部级优秀党员、工班长从这里走出,成为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铁路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多项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这个工区的无言褒奖。

新一代达布逊铁路人中,“90后”占了80%。“我以前连家务活都很少干,来到这里后成长了许多。”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李岩书只有22岁,是离家最远、年龄最小的职工。朴实的达布逊铁路人像长在盐碱地上的格桑花,正顽强绽放最美的芳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