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五十六岁“兵头儿”的创新梦

2017-07-07 14:55:4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下转A2版

■本报 唐 茹 本报 张文龙

在外人看来,闫晓德身上有几道不一样的“不等式”: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1995年以来,研制发明各类工装工具42项,增收节支400多万元;

一般人不愿对外传授的绝技,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他的团队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他多次放弃调离一线的机会,甘愿在班组当个“兵头儿”……

盛夏6月,来到闫晓德所在的西安铁路局安康电务段汉中检修车间综合工区,采访了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几道“不等式”里蕴含的秘密。

工人技师痴迷革新22年

中等偏瘦、额头布满皱纹的闫晓德,浑身透着一种朴实、坚毅的劲儿。今年上半年,在汉中市总工会“立足岗位、追赶超越”主题报告会上,他用一口浓浓的勉县口音讲着自己的创新之路:“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在农村种过地,当过农技员,学过木匠,开过拖拉机,后来从我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这一干就是35年。”

那是1982年,闫晓德到勉西电务段信号检修所任熔接工。他觉得自己底子雹基础差,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当时,他每月18元工资,仅买书就要花去一多半。经过几年苦学,他练就了一手调试信号灯光的绝活,被工友称为“调光神手”。

这样勤勤恳恳干到1995年。一个冬天的清晨,闫晓德接到通知,阳安线五等小站青羊驿站的上行高柱进站信号机外透镜被砸。他和工友赶赴现场,用了60多分钟才完成透镜更换。

“站在高柱进站信号机上,我感到心慌,特别累,差点从上面摔下来。回来后,我就琢磨,要是有一种机具,在更换高柱信号机配件时像站在地上一样就好了。于是,我开始在工区捣鼓,做了一个便携式高柱信号机作业平台。”回忆起第一个创新成果,闫晓德记忆犹新。

运用闫晓德研发的平台,工友们更换高柱信号机的透镜,作业时间减少到20分钟,还大大提高了高空作业职工人身安全系数,深受大伙儿欢迎。

从那时起,闫晓德浑身充满干劲——看到沿线转辙机配件经常丢失,他蹲在现场观察琢磨,制作出转辙机防尘、防盗压盖螺帽;听到信号工抱怨塞钉线更换困难,他研制了道岔跳线塞钉线起拔器。一时间,闫晓德成了“发明达人”。2006年,基于在破解生产一线难题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西安局聘为工人技师。(下转A2版)

图为闫晓德正在学习。 杨冬志 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