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一个共产党员三十九年的坚持与追求 ——记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丽香铁路项目部共产党员万建文

2017-10-17 16:02:4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孙臣领

说起共产党员万建文,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那是个特别敬业的人。39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也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以“钉子”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坚持着那种勤奋认真,积极向上,坚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几十年来,他获得的荣誉证书足足装满一个小旅行箱。

万建文是铁道兵出身,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直到现在,他床上的被褥都是叠得方方正正,床单始终保持干净平整。就连平时的衣着打扮和生活节凑,也始终保持着部队的那种严谨的军容风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是从军队的熏陶中走出来的,军队的传统不能丢。

1978年春,万建文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行列,成为了一名军人。自那时起,高中毕业的他,就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基建事业。参军入伍后,经过短暂的新训,他被分配到当时的89347部队2营7连,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

关角山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关角公社境内,轨面海拔3690米,隧道全长4005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高隧。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已经建成通车的关角隧道,受地质变化影响,隧道发生挤压变形,边墙侵线,底部向上隆起,已经危及行车安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处于部队运管的青藏铁路,开始了关角山隧道的病害整治工作。

万建文所在的连队负责处理隧道边墙和拱部侵线,主要是对混凝土浇筑的边墙和拱部侵线部分进行凿毛,用钢錾和锤子把侵线部分一锤一锤的凿掉。根据凿毛的厚度,每个战士都有规定的任务,每天要完成2平方米或3平方米。战士们在简易台车上一手扶着錾子,一手拿着一斤多重的锤子,不停地移动錾子、用锤子使劲地砸。没有人知道一天要砸多少锤,他们只是机械性地重复着。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也完不成半平米,胳膊疼得想哭。那时候总是想家,觉得即使在家干农活,也不会这么累。但是部队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集体,当逃兵可是很丢人的事,只能咬牙坚持。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虽然还是很累,但胳膊不疼了,干起活来也就有劲了,敢和老兵们比赛了”。万建文说起那段经历,流露出一种难掩的自豪感。

1980年8月的一天,万建文一如往常,正在拱部一侧专心的凿毛,已经凿过顶部突然掉下一大块混凝土,足有200多斤重。他说:“那天的任务是3平米,10小时都很难完成。所以一点都不敢分心。当时那块混凝土掉落时,自己就本能地闪避了一下,刚好避开整个身体,但右胳膊还是被擦了一下,衣袖都被擦破了,感觉火辣辣的疼。如果砸着头部或身体,那肯定非死即伤。虽然当时非常后怕,但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旁边的几个战友都跑过来问伤到没有,我说只是右胳膊擦了一下,不要紧。随后就继续投入了工作”。万建文说,在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的3年多时间里,因为轨面有换仰拱的5连和6连,出渣的轨道车、翻斗车络绎不绝,站在梯子上给边墙凿毛,既要注意行驶的车辆,还要注意梯子的稳定和头上随时可能掉落的混凝土块。到了冬季,还要留心隧道顶部因渗水而结冰的冰锥,那些冰锥因为受到震动,随时都可能掉落,万一砸中,那也会危及生命。所以在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过程中,自己遇到过好几次危险,庆幸的是都没有伤及身体。

随着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工作的结束,1983年5月,部队转场到了陕西省白水县,参加罕东铁路修建。当时自己所在的7连主要担负杜康沟大填方下面的引水隧道施工。从杜康沟上面的地面到引水隧道工地,足有100多米高,边坡几乎是垂直的,上下都非常危险。说是沟,其实就是一个大峡谷,沟谷深切,河面宽阔。为了减缓坡度,连队开辟了一条20多个急弯的“之字形”的小路,上一次坡中间都要休息三、四次,还是累的喘不过气来。杜康沟都是黄土,没有石头,常常因为下雨路滑会发生危险。有好几次,因为下雨,很多战士都摔成了泥巴人,还有人差点掉到沟里去。

由于引水隧道是黄土隧道,所以开挖时风险很大。遇到渗水或者阴天下雨,隧道就成了泥巴隧道。如果支撑不好,就好发生塌方。为了确保安全,上级要求整个隧道都使用方木支护。大家就把长6米、截面20公分见方的方木,一根一根地从100多米高的地面扛到隧道里,作为立柱和横梁支立起来,横梁上面再用木板铺好,这样上面即使掉落一点土块,也不会砸到下面的人,下面施工的人员就安全多了。

引水隧道进入高填方下部时,也就进入了杜康沟的最底部,冬季水流不大,但下面是好几米深的淤泥。隧道施工必须先清淤。清淤工作非常困难,也非常危险。但作为一名战士,不论多么危险,都必须冲锋在前。万建文看到一些战士有畏惧情绪,就找来木板垫在淤泥上,这样就不至于陷下去。垫好木板之后,他第一个走过去清淤,一边挖泥往外甩,一边还要注意脚下的木板下陷,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因为一旦陷进去,几米深的淤泥,根本出不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战士才有畏惧情绪。在他的影响下,大家也都找来木板,开始了清淤行动,工作也就顺利展开了。

正当罕东铁路建设进入高潮阶段,1984年1月1日,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铁道兵18万大军脱下军装,集体转工,并入铁道部。战士们面对军旗,含泪向军旗致最后一个军礼。许多人哭出了声,对那鲜艳的领章帽徽万分不舍。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此,万建文也成了一名走南闯北的铁路建设者。正是在这年底,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成为全团学习的楷模。

在完成罕东铁路建设后,万建文随同大队人马奔赴河北宣化,参加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建设。他所在的连队担负着张家湾隧道横洞进正洞的掘进施工,他也就成了风枪手和支模工。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可移动性二衬台车,每次衬砌施工,都是由支模人员将一块一块的小型钢模板或者木模板拼接在一起,使用外部固定法,将拼接组成的模板固定成整体模板。这样的支模工艺,很容易出现错台和跑模。因此,支模工的技术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衬砌质量和外观美。连队也对支模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责任心要求非常严格。万建文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支模技术,对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去做,丝毫不敢马虎大意。

由于他虚心学习,善于总结经验,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实践操作,很快就能胜任支模工作,并能独当一面。成为了支模工班的顶梁柱。凡是他负责支模的地方,不论是隧道边墙还是拱部,从未发生过一起跑模、错台,更没有出现过爆模事故,受到连队领导和支模班同志的一致好评。为此,万建文先后5次获得连、营、团(改工后的一段时间里,仍保留着部队编制称号)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