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论铁道兵精神与铁路高职文化建设

2012-11-26 19:31:4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 田明山(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二)将内涵转变为追求,使铁道兵精神转变为企业精神、办学精神,实现校企融合是首要选择

兵改工的20多年来,尽管体制几经变革。人员频繁更替,但铁道兵精神一路薪火传承,文化积淀更为深厚。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变;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志在四方精神没有变;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产学结合模式也没有变。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探索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刚性和产学结合的弹性,使职业教育模式具有物质化、开放化和柔性化的特征;使企业管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改善工作过程管理质量,放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过去的铁道兵,与学员一起用肩膀和身躯编织中国的“铁路网”;今天的铁路建设者。需要与师生一起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现代化的“钢铁运输线”。这个时代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科技项目攻关,共同组织施工项目生产,共同举办短期技术培训,共同进行职业资格考核,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共同进行招生就业。这就是新时期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将财富转变为资源,使铁道兵精神成为高职教育文化的主旋律,校园设施具有基础地位

以客观实体存在的文化景观,是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营造以铁道兵精神为主旋律高职教育文化的基础。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应该有铁道兵的标识和形象;校园内广场、走廊、教室、雕塑、草坪等都应该有铁道兵的战斗历史画面、英雄人物肖像以及铁道兵后人创造的精品工程图片;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71等都应该有体现铁道兵精神的影像资料,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形象延续性。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四)将精神转变为行动,使铁道兵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专业教育是第一要务

在教学工作中,要让铁道兵精神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在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等课堂教学中,开设专题讲座,宣讲铁道兵战士“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英雄事迹。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既教书又育人,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建设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铁路建设事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中,与施工人员一起钻隧道、架桥梁,增强热爱铁路、服务交通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强劲的支撑条件,完善的行为准则、科学的时代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

(五)将精神具体化,使铁道兵精神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以铁道兵为背景的高职院校,以铁道兵精神为灵魂,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是义务也是责任。举办“军魂永铸”专题报告会和“看望当年铁道兵”主题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内容。还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读书节,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传承铁道兵精神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珍惜传统。

铁道兵精神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当今以改革、创新、建设、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仍然具有激励、鼓舞、鞭策的作用。作为概念,具有铁道兵血统的铁路职业院校,有义务、有责任把这种概念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路建设新人。这就是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的本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