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论铁道兵精神与铁路高职文化建设

2012-11-26 19:31:4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 田明山(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铁道兵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是当代中国主题下的精神支柱。它内涵的强烈的时代价值和高贵品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职业教育、职业文化建设的形象教材。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并无二致。艰苦奋斗,一方面说铁道兵的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另一方面说铁道兵的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的铁路;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这个愿景是崇高的,是伟大的。从历史的大视野看,“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所以,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是具有铁道兵的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

改革、创新、建设、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社会物质资源相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活跃。然而,社会上出现的浮躁现象和不和谐音符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实用主义、员工的拜金主义、官员的功利主义倾向形成一股暗流。这股暗流虽然并不是主流,但它产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所以,社会需要一种理念来充实,社会、企业、事业,官员、员工、学生,都需要一种“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作为支撑。这与产生于河北平山的“西柏坡精神”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口”,习惯上我们称它为“两个务必”。就是这“两个务必”,1991年9月前任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西柏坡时重新提起,2002年12月现任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视察西柏坡时再次强调。应该说。党的三届领导人如此高度重视“两个务必”,与我们要弘扬“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铁道兵精神是“两个务必”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理论概括与实践行动的结合。

因此,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就在于:不怕困难、不怕艰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大无畏精神是支撑条件;敢于挑战、敢打硬仗,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战斗气节是行为准则;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拼搏进取,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时代内涵;团队合作、争创一流,服务社会、贡献人类的精神品格是最终目的。实践也证明,这支20世纪的“铁军”。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无论承担什么样的工程,在铁道兵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面对生活艰苦,他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面对艰险工程他们都能够精心组织、科学施工;面对特殊工程他们都能够不畏艰险、敢打硬仗。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在铁道兵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20世纪末在跨越9省98县的广袤土地上写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京九精神,21世纪初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锻造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精神。

二、铁道兵精神的高职教育文化功能

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源于其自身的文化育人功能。铁道兵精神是全体铁道兵战士真实战斗情景的写照,是历经35年铁道兵历史的经验总结。她闪烁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兵种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辉。铁道兵战士奉献的青春和热血,用肩膀和身躯创造了人间奇迹。作为时代的精神品格,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衍生和转化。

正是这种衍生和转化,铁道兵精神得以传承、发扬和光大,使铁道兵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一个个让人们崇拜和敬慕的英雄。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的“登高英雄”杨连弟,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的梁忠孟,“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35年来,先后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17个、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4个;授予个人荣誉称号的32人、荣立一等功的96人。这个群体是铁路建设者学习的楷模。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姿态实现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是在延续中国文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消灭历史。昨天靠铁道兵精神,战天斗地创造了中国铁路的辉煌;今天依然靠铁道兵精神。为建设小康社会增砖添瓦;明天仍然要靠铁道兵精神,为建设平安和谐的中国贡献力量。

所以,以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有其科学性和理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铁道兵精神是这个群体在中国这块红色土壤上形成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体;铁道兵精神是“两个务必”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因素;弘扬铁道兵精神,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显现出无比的威力,对于克服浮躁、虚夸、短视、功利等不利因素有着现实意义;以铁道兵精神为依托建设企业文化、职业文化、高职教育文化,使企业凝聚成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其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理念和信仰都不可替代的。

三、铁道兵精神转化为高职教育文化的实践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建设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探讨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最终目的是光大铁道兵精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铁道兵精神转化为高职教育文化、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加快中国铁路乃至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一)将概念转变为力量,使铁道兵精神转变为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教育是第一关

铁道兵精神弥足珍贵,然而毕竟会渐行渐远,挖掘、供养铁道兵精神至关重要。首先入学教育就需要植入铁道兵精神。在新生跨入校门的第一时间。就要针对新生特点,邀请铁道兵老战士和往届优秀校友做报告,讲传统,讲精神.宣传杨连弟、梁忠孟、张春玉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用包含有铁道兵精神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铁道兵精神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在头脑里打上铁道兵精神的烙印。在新生军事训练中,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锤炼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吃苦精神。这种精神,最终将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