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铁道》,一条温暖的河流
文字,是我对世间最深情的告白。20多年来,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小有成就的作家,一路风雨,一路泥泞,坚忍不拔地朝文学的圣殿进发,而擂鼓助威者,莫过于《人民铁道》报。
第一次在《人民铁道》报发表作品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1995年3月21日,我的文学评论《牵引我去倾听雷鸣——读舒婷的诗》在《汽笛》副刊成了铅字。那一刻,我犹如抓住了一只温暖的手,从此,再不能分离。创作,使我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口。借助作品呼吸,渐渐成为我的常态,《人民铁道》报也成为我跃马驰骋的疆常2001年2月,《汽笛》副刊以《纯粹的风景》为题配图推介我的第一部作品集。同年7月7日,《汽笛》副刊“读书”版再次发力,在《铁路作家风景线》栏目中推出《彭文斌:纯粹的诗风景》一文。无疑,这对于当时身在闭塞边城的我而言,擂响了冲锋陷阵的大鼓。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文字最是寂寞、孤独事。而我一直认为,《人民铁道》报懂得我的心。很多编辑,我从未谋面,可是,这丝毫无碍于我的作品发表。我在《经济与人》栏目里频频亮相,写普通百姓的冷暖;我有幸为《世纪新语》栏目写下第一篇文字,题目叫《面对新世纪,铁路人怎么办?》;《人民铁道》报刊发了我的大量行走散文,其中《情满君山》成为高考阅读训练篇目。不必跑门路,我但可安心写稿、誊清、投稿,然后,收到油墨飘香的样报。我与《人民铁道》报,以文字为桥梁,写着一封封特殊的信,时光就是最美的邮差,飞鸿翩然,总会馈赠一份姹紫嫣红的惊喜。
即将告别青春之际,《人民铁道》报再一次热情地拥抱了我。2005年7月15日,《铁路作家巡礼》栏目发表拙作《沿着铁路散步》,这是我一本关于铁路的散文集的序篇。2006年1月初,我在出差的火车上意外发现,《人民铁道》报竟然在《汽笛书评》栏目中刊登了文章《彭文斌:铁路行吟者》,并附上了这本书封面的彩色图片。刹那间,我的心海被暖流包围。《人民铁道》报不遗余力、不声不响地帮助我的往事远不止这一桩。
2010年4月8日,《汽笛》副刊“文化”版推出《彭文斌:执着而韧性的文学坚守》,对我的散文集《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予以关注。之前,我没有得到任何信息,而素昧平生的、编辑们像默默耕耘的园丁,为每一朵花的绽放昼夜不舍。温暖的河流继续流淌,2012年7月12日,“文化”版再度为我浓墨重彩地造势,一篇《走进彭文斌的散文世界》仿佛一声鸟鸣,叫醒我幸福的文学清晨。
感人肺腑的是,2014年6月12日,《人民铁道》报再次慷慨地将鲜花和掌声送给了我,长篇访谈录《彭文斌:微信文学成就的坊间记录者》以整版登台。它详实地介绍了我运用微信创作地方人文作品的构想和实践,并对铁路文学进行了有益思考。以此为基点,近5年来,我发起了一场对江西传统文化、自然山水、风土人情的自觉行动,深耕细作,创作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散文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可以说,是《人民铁道》报为我找到了一个支点,使我拥有了撬动文学地球的勇气和“野心”。
一张张《人民铁道》报汇成一条浩荡的时间河流,每一滴水珠都有不会冷却的温度。我的百余篇文字居住其间,畅快地呼吸,抖擞着四肢,养精蓄锐后,阔步奔向远方。
供职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客运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