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乘坐王福春的“火车”见证40年家国记忆

2018-07-22 23:47:4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胡俊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正是在这一年,王福春脖子上挂着一台海鸥120国产双镜头相机,开启了“火车上的中国人”纪实摄影之旅。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回首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铁路一路高歌,火车与时代同行。而王福春的40年火车纪实摄影,正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有力的见证。

2018年,似乎是纪实摄影家王福春最为忙碌的一年。刚在深圳忙完摄影作品集《火车上的中国人》编辑出版工作的他,接下来又投入到紧张的展览筹备中。其间,他不间断地接到要为他做专访的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的电话,各种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让75岁的王福春又“火”了一把。

中国美术馆,一场振奋人心的摄影盛会

7月11日14时,由中国铁路文联、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纪实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摄影界的“大咖”们悉数到场:高琴、朱宪民、王文澜、解海龙、陈小波……从各地赶来的摄影界的朋友们在这里欢聚一堂,现场的快门声不绝于耳。虽然正值雨天,但观众们热情丝毫不减,将美术馆一楼大厅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是一场摄影人的盛会。正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张桐胜在开幕式中所说:“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列车,王福春记录了中国40年前进的步伐。王福春的纪实摄影不仅是他辛勤耕耘40年的个人成就,更是中国摄影人纪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他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著名策展人李树峰说:“这些影像记录的,既是中国人的火车,又是火车上的中国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影像工程。王福春在火车车厢这一特定的空间,捕捉生活细节、记录百态人生、丈量历史脚步,作品有强烈的历史感和重要的时代意义。”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曲高和寡的。但“火车上的中国人”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前来观展。他们是曾经的火车旅客,有很多人是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走来,他们驻足在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前,忍俊不禁,勾连起无数旅途的细节。

一位来自西安的观众张先生笑着说:“欣赏这些有历史感的照片,仿佛身临其境。此次来北京是坐高铁,既高速又舒适。看到这些老照片,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展览现场,一巨幅照片引起了围观。照片上是一对新人,拿着一个大“喜”字,在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前合影,摄于2015年。这张照片的男主人公文斓来到了现场,引来很多观众与其合影。文斓和他的妻子刘飞都是北京客运段的列车员,值乘京沪高铁列车。王福春解说道:“京沪高铁开通,是一件大喜事。新人结婚,也是大喜事。这张照片的寓意是喜上加喜。”

展览展出的140余幅照片,串起了中国人的火车旅途记忆,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重要节点。

摄影作品集,记录中国人40年火车旅程

展览当天,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作品集同步发布。2006年,黑龙江出版社曾出版过同名摄影作品集,但对于王福春来说,今年是他拍摄的第40个年头,与改革开放同步,最新的作品集收录了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显得更为完整。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一本作品集,记录了中国人40年的火车旅程。

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说:“很多艺术家创作,是深入生活。但对于王福春来说,不是深入生活,他本身就在生活里面。相机是他身体的一个器官。”

走进车厢的王福春以平民视角,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关注这大众习以为常的事件。

趣味、幽默,是他惯用的表现手法。在这本作品集的第51页,是拍摄于1996年齐齐哈尔到北京的列车的一幅作品:硬卧车厢,3位旅客在下铺聊天,上铺是一只正在与镜头对视的小狗。那个年代,宠物狗可以被带上火车。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之后,铁路禁止旅客带宠物上车。这本画册往后翻阅,拍摄于2015年的从北戴河到北京的列车站台,一名旅客在导盲犬的引领下准备乘车。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彰显出特别的意义。狗这一元素,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完整地折射了铁路人性化服务旅客的发展理念。40年如果断档了,这种意义就挖掘不出来。

王福春说:“纪实摄影应该是真实、生动、深刻地记录生活、记录社会、记录历史。它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远远大于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它讲究原汁原味、原生态,看似随意,不是随便。它忌粉饰、修饰和虚假,揭示问题要深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思想性、要有内涵和深度,反映生活要真实。”

1986年,双峰到长汀的火车上,列车员正在用传统的杆秤给旅客称水果;2017年,高铁列车上,乘务员用二维码为购买零食的旅客提供手机支付。1995年,牡丹江到长汀的火车上,工作人员举着“放像车厢”的牌子在车厢里走动,那时候,多交几元钱,可以享受在火车上看录像的待遇;2012年,宜昌到汉口的高铁上,几位小朋友每人手持一个iPad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看电视、电影已经成为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的个性化体验。1994年,沈阳到北京的火车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旅客正在用带天线的大哥大联系业务;2016年,北京到潍坊的高铁上,3位女性旅客正在用手机自拍杆拍合影……

一本画册,讲述车厢内外发生的故事。一节车厢,装下中国人“人在旅途”的真实历程。行走在路上形形色色的普通旅客,构成了“在路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景和细节。

火车题材,成就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在媒体大发展的今天,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纪实摄影作品已经广为人知。王福春在火车上拍照时,经常被旅客认出来:“你不是那个在火车上拍照片的摄影师吗?”从某种意义上说,“火车上的中国人”专题已经成为王福春的标签,为他带来了诸多的荣誉:2000年,该专题应丹麦奥胡斯IMAGE形象艺术摄影展馆邀请展出;2001年参加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2002年参加莫斯科摄影人之家国际摄影展。2002年获中国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2004年应法国邀请参加中法文化年“平遥在巴黎”展出;2004年参加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面对各路媒体的采访,王福春几次开门见山地说:“铁路题材成就了我。”

他说:“过去的摄影人,没意识到拍专题的重要性,只拍单幅,因为很多展览的比赛规则是需要单幅,这其实是误导。后来观念转变了,摄影师站在一定高度上,关心我们的人类,关心我们的生态,关心我们的生存空间,渴望挖掘一些有深度的内容。我是铁路人,拍的是我最熟悉的铁路,一个专题,深入地拍,拍了整整40年。从绿皮车到现在的高铁,中间没有断过档。当时选这个专题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中国铁路发展这么快,高铁会成为国家的名片。选这个专题,可以说是我的幸运。”

王福春从1978年开始拿起相机记录铁路,那时候的他是三棵树车辆段的宣传员,拍摄的作品还都是以宣传为目的的,不免青涩。铁路走南闯北的工作性质,给王福春提供了观察人生百态的教科书。他凭借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良好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阅历折射出的对社会的洞察力,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摄影风格。“火车上的中国人”这一专题也自然而然成为他的代表作。40年的拍摄过程,王福春的这一系列作品无疑是不可复制的。他在火车上拍照的过程,从被漠视、被质疑,到赢得满堂彩。

正如“火车上的中国人”纪实摄影展策展人王瑞所说:“摄影作品集《火车上的中国人》所传达出的时代最强音,在于其照片跟普通中国人情感所产生的普遍共鸣,每个乘过火车的中国人见之都眼前一亮,回忆起自身坐火车的经历。这一专题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数以亿计的个人记忆,这些由照片影像而凝结起来的历史瞬间,依然是涵盖我们曲折人生的家国记忆。”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取自王福春的摄影作品集《火车上的中国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