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坚守大桥30年的螺丝钉

2017-12-04 19:48:5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王 华

“这座长江大桥有9孔桥、6720根枕木、184000多颗高强螺栓,每隔两至三年我们都要全部保养一遍。上班30年,这些高强螺栓我就刷了9遍。”荆门桥工段枝城桥隧车间桥北工区工长黄小利走上枝城长江大桥桥面,拍打着钢梁抚摸着螺栓,如同与相熟已久的老伙计打招呼。

这座竣工于1971年9月的钢梁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之后,跨越长江天险的第三座公铁两用桥。1987年,17岁的黄小利从四川老家来到湖北枝城,接过父亲手中的油漆刷,子承父业,成为枝城长江大桥上的一名桥梁工。当他第一次上大桥刷第一颗高强螺栓及钢梁时,他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都与这座桥紧密相连。

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

17岁的黄小利身材瘦小,满脸稚气,但在师傅倪小舟眼里,却是一棵好苗子。“师傅在世时,常说我聪明、机敏,但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黄小利回忆道。可17岁还是个半大孩子,心智上都还没成熟,爱玩、爱耍小聪明。有一次油漆作业,黄小利没有完全按师傅教的去做,偷偷简化流程,导致除锈不彻底,影响了下一道工序。师傅过来验收时,一看便发火道:“做事先做人,思想上放松自己,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以后别叫我师傅1师傅平时话语不多,但分量较重。从那以后,黄小利再也不敢轻浮草率,老老实实跟着师傅学业务、练技能。

成为一名合格的桥梁工,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太多太多。全长 1750米、高50米的大桥的每个部位,包括引桥、桥墩、支座、桥面、桥枕、螺栓等都要烂熟于心,每孔桥梁的编号、边界点黄小利都一清二楚。桥梁作业的打磨除锈、油漆喷砂、桥枕更换、支座整治、螺栓更换等工作项目的技术要领、流程标准都要熟练掌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一道道难题摆在仅有初中学历的黄小利面前。专业书看不懂,他便不厌其烦地向师傅询问、向老师讨教,并在师傅的鼓励下,报考了成人中专班,提升学习能力。很快,一本本业务书籍写满了注脚,翻卷了书页,黄小利对桥梁的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成长,凭着勤奋和努力,黄小利成了钢梁桥上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车间主任何善强提起这位工长,说得最多的是:“桥上有他,我们放心。” 2015年春检时,检查组对桥梁设备进行全面检查,黄小利指着距离桥面高约15米处的一个螺栓说:“那个螺栓根部断裂,要更换。”当时所有人都不以为然,但他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时,发现螺栓底部锈蚀折断,确实需要更换。“这么隐蔽的隐患,没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不会仅凭肉眼就能分辨出来。”何主任感慨地说道,“他是在用心干工作,用责任保安全。”

“工作30年,每一天都有知识要学习,都有任务要完成,都有困难要克服,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在黄小利看来,远大的理想就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正是在这样的朴实务实的心态下,黄小利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工长,考上了技师,成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职工,评上路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了火车头奖章,完成了一名普通职工到先进典型的完美蜕变。

奋进:牢记责任护平安

近年来,由于大桥年代较久、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钢梁锈蚀较为严重,加之安全管理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身为工长,黄小利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责任重千钧,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黄小利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放松。

“2012年,大桥下平联油漆喷涂,正值夏季,为了避免油漆对身体的伤害,每天作业时都要戴好防毒面具式的面罩,热得难受,作业空间狭窄,站、蹲、跪、躺,几种姿势轮流操作,才能完成喷涂任务,一天下来,吃饭没胃口,手都拿不住筷子。”黄小利补充道,“每次桥梁换枕施工、钢梁喷漆等大型施工,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我都在现场指挥,每当大型施工安全优质结束,心里特有自豪感。”

黄小利1997年入党,2000年当工长,他始终坚持“做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团结带领工区职工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任务。

他不仅肯吃苦,而且勤钻研。针对现场作业的难点、关键点开展技术攻关。黄小利改“吊装法”为“平移法”,更换桥上伤损严重的温度调节器,作业人数由50人减少至25人,作业效率、安全系数更高。更换桥枕作业中,他改“换前钻孔”为“换中钻孔”,安装后的水平螺栓不易折断,2005年至2006年整孔更换的640套水平螺栓,十年间只发现折断了2套,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

黄小利精心呵护钢梁桥30年,每一处病害及时去处理,每一项任务迅速去落实,30年过去,大桥巍然屹立,以强壮的身躯承受南来北往的列车驶向四面八方。

付出:只为大桥更壮美

黄小利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管好工区,带好队伍,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

“黄工长是典型的严管厚爱,规章制度制订了,就狠抓到底,绝不手软,工作时我们都有些怕他,但生活上,他非常关心职工,爱护职工,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青工杨俊坡说道。

工区从前有一名职工,和黄小利一起从四川老家过来上班,性格急躁,工作不细心,经常违反规章制度,黄小利按照规定该考核就考核,这让这名职工心生恼怒,认为黄小利不顾同乡情谊,没有人情味。但后来,他老家的土坯房改造急需用钱时,黄小利拿出了全部积蓄借给他,这位职工很感动,工作上再也没有抵触情绪,变得踏实肯干。

1996年,已是技术骨干的黄小利在车间的安排下开始收徒弟。每当新工喊上一声“师傅”,黄小利便感到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又重了一分。2016年分配到工区的本科生黄金玉成了他第12位徒弟。一次,黄金玉在桥上捆扎枕木,用钳子处理铁丝端部时直接用力一截,铁丝截断面不符合规范要求。黄小利看到他做事马虎、不专心,立即让他重新捆扎,并反复强调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直至黄金玉操作熟练、符合要求。

工区青工多、大部分家在外地。黄小利虽然骑车20多分钟便可以回家,但他还是选择留在车间,每晚到青工宿舍例行检查,犹如一名父亲对孩子那样关心青工的日常起居。黄金玉说,有一个星期六晚回枝城,工区放假,食堂阿姨休息,车间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晚饭,他就打算饿着肚子早早睡觉,却在工区遇到师傅和师母,第一句话便问他吃饭没,当时他眼眶就湿润了,知道有爱的地方就不会饿肚子。

黄小利为工作、为工区付出了很多很多,在他看来,这都是他应该去做的,应该努力去做得更好的。“但对家庭,我也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却没有做,或者做得很不好。”谈起工作,黄小利谦虚又自豪,但说起家庭,他却满心愧疚。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家乡四川中江,父母的房子被震坏成了危房,妹妹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回家看看。可当时,他正带领职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油漆大会战,无法脱身,只能寄钱回家,委托妹妹修缮房屋。后来,他索性把父母接到枝城,让父母安享晚年。即便如此,黄小利还是不能日日守候在父母身边,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区,以及工区的职工们。

近年来,随着宜昌市的不断发展,很多职工都把家搬到了离枝城不远的宜昌,或者干脆想办法调到了宜昌的车间。妻子也想走,想到大城市去。属地在宜昌的车间也向他抛来“橄榄枝”,可思前想后,黄小利还是留了下来,留在了这座已渗透于他血脉的钢铁桥梁旁边。

“30年了,真是舍不得离开这座桥,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直至我退休那一天。”看着雄伟的大桥,黄小利真诚地说道。

作业结束,已近黄昏,彩霞满天。夕阳余晖照在钢梁桥上,也照在黄小利身上。他步伐坚定、目光坚毅,犹如高强度的螺丝钉,永远守护着大桥,一直不曾离开。

本文图片由王华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