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敲碎“技术垄断”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8-05-25 14:12:0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张鹏

高铁被称为“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之一。从2003年开始至今,我国铺设的高铁轨道长度已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一半以上,而钢轨养护问题也愈加让业内专家忧心——有着高铁“筋骨”之称的钢轨,若养护不到位,不仅折损生命周期,还存在高风险隐患。(5月24日《科技日报》)

快速高效的高铁网络正在改变国人的生活,而不断提升的舒适感、日渐完善的乘车服务、以及灵活浮动的车票价格也让高铁出行广受民众的青睐。

在中国高铁造福国内民众、走向海外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的高铁发展在某些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如果不能补齐这些“短板”,那么,在中国高铁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有被人“卡脖子”的风险存在。

随着万吨大列运行、车速不断提高,列车对钢轨的碾压冲击不断加大,其损伤也日益增多。同时,气温的变化也会让钢轨出现“热胀冷缩”的细微变化。虽然我国已经研制出了相关的钢轨维护设备,但其关键零件“铣刀”依然需要花重金从他国购买。

从某种角度来说,关键技术的缺乏显然已经阻碍了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未来世界高铁市场体量再大,一旦他国出现禁售或者单方面抬高价格的情况,中国必将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如何让难点与重点不再成为制约高铁发展的“痛点”,考验着每一位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其实,对于制造“铣刀”而言,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实现原材料的合适配比。

在笔者看来,要想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必须具备坚毅的信念和敢于试错的精神。

正如高铁的成功恰恰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最真实的宝贵经验。从“寸到寸不过问”的“差不离”文化,到精确至0.01毫米的检验标准;从“能用就行”的随意,到为了最佳车型方案设计20个列车头型、进行上百次仿真计算、760个气动力学试验的倔强......中国高铁的诞生、完善,犹如一场老工业通往精益制造的涅槃之旅,拼的就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耐性和工程师们“掘地三尺”坚毅的韧性。

而敢于试错的精神更是取得技术突破的关键。在科技进步的背后必然是无数次的失败,国外的技术之所先进、之所以领先,离不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学会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不气馁,不断总结、修正,成功必将离你越来越近。

作为国之利器的中国高铁,只有实现全面“齐头并进”式的发展,才能在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前进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诚然,中国高铁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钢轨维护方面的关键零件上,仍有核心技术亟待攻克,而打破技术垄断才能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同时,笔者也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本土零件一定会赶超国外技术,担负起为高铁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