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同铁路勘测者卓宝熙 行走祖国壮丽山河

2018-08-12 09:34:1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现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他追随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步伐,勘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兰新线、成昆线、南昆线、青藏线格拉段、焦枝线、西康线、川汉线、集通线、东北森林线、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等30多条铁路线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踏破青山,一生无悔。

从铁道专业到地质专业、从航空地质到遥感地质,铁路建设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他从铁道专业毕业,工作后不久,当得知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时,便转行从事地质工作。好不容易掌握了地质技术,随着一纸调令,他又到了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从事地质遥感工作。他说,祖国的需要,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作为我国工程遥感地质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他和同事们一起,将传统落后的纯地面地质调查转变为先进的遥感地质调查,大大提高了铁路地质勘测的质量、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他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既对他30多年勘测实践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也推进了我国遥感地质的研究和应用。

初读卓宝熙的人生经历,我被他写下的“一生无悔”4个字深深地吸引。“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担当得起这4个字的重量?”采访完卓宝熙之后,我的心里有了答案。如他所说,他的一生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正因如此,在我眼里,他的人生风景像他走过的山河一样壮丽。走进他的勘测生涯,我看到了铁路勘测者如何一步步地为铁路建设事业披荆斩棘。他们是千千万万铁路劳动者的缩影,他们众志成城,共同书写了中国铁路的辉煌。

列车上,青春的脚步一路辗转

1954年8月26日,上海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青春飞扬。

来自上海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正奔赴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意气风发,刚一毕业,就要投入到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热潮中去,因此个个豪情满怀。车厢内的空气在兴奋地飞舞,前方的路明媚得发光。

从同济大学毕业的卓宝熙也在这趟列车上。那年他刚好20岁,大学学的是铁道专业。接下来,他要到位于大连的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报到,迎接新的生活。

卓宝熙1934年出生于福州,1952年从福州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选择了铁路建筑专业。后来随着国家院系调整,他在浙江大学读了一年后,又转到上海同济大学就读。2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他和他的同学即将踏上新的土地,参与到新中国火热的建设中去。

从上海到大连,他们一路辗转:先乘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沈阳,然后再转火车到大连。他想起了几年前从福州到杭州读大学时的情景:船、汽车、火车,几经换乘,他们走了4天。

到达东北设计分局后,他选择了勘测队,先是被分配到东北设计分局下属的第二勘测总队线路一分队。短暂的培训后,他很快就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开始森林线的勘测。

1955年5月,卓宝熙从第二勘测总队调到第一勘测总队,随一总队调到西北设计分局,支援兰新铁路建设。当时国家急需地质人才,卓宝熙就被分到了第五勘测总队地质二队,改行从事地质工作。不久,他又被调到哈乌总队综合十二分队,担任哈密到乌鲁木齐段的航测控测调查工作。1956年7月的一天,在新疆哈密十三间房综合十二分队驻地的卓宝熙,被告知到北京铁道部航空勘查事务所跟苏联航空地质专家学习航空地质。队部的汽车把他和另一位工程师送到公路边,他们搭上一辆过路的卡车,后又转乘了几次,走了5天才到张掖;然后转乘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乘火车到北京。1957年,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现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卓宝熙一直在专业院从事遥感地质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

野外勘测,从传统地面地质调查到遥感地质调查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卓宝熙一直从事野外勘测工作。那时,我国铁路线的地质勘测主要依靠人力在地面进行调查,同时使用航空地质技术,利用航空相片对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因常年在野外,勘测队的工作环境往往就是各个地区最原始、最天然的环境,勘测队员要随时准备迎接大自然的种种考验。卓宝熙说:“勘测队的工作是离不开现场的,这种现场并不是在城市或城市郊区,而是在荒山野岭地区,是人迹罕至、交通不便、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地区,是山高水深、气候恶劣的地区。”30年间,卓宝熙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在野兽出没的东北原始森林,经历过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考验;在干旱、高温、风沙肆虐的西北戈壁滩,遭遇过特大冰雹的袭击;他们钻过溶洞、走过独木桥,冬天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晚上听老鼠横冲直撞、吱吱乱叫;他们在青藏高原的黑夜中遭遇陷车,在冻土沼泽化湿地上走了通宵……他们基本靠着两条腿,在深山野地里跋涉。铺盖卷、行军床、洋铁桶是他们的“三大件”,临时搬家时,他们不到半小时就能把铺盖卷和行军床扎好,零碎东西装在洋铁桶里,再用网兜将洋铁桶套上,背起来就走。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铁路改革的步伐加快,铁路建设在大江南北展开。在铁路勘测中,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用于新线勘测外,还用于既有线的勘测、施工、运营;地质遥感技术也从单一的航空黑白相片发展为包括航空黑白相片在内的航空彩色相片、卫星图像、红外摄影、红外扫描、微波成像等技术。此时的卓宝熙,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勘测现场,指导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

滇藏铁路选线是让卓宝熙非常难忘的勘测经历。这项工作虽然从20世纪六七十时年代起就开始了,但历次地面勘测调查均因交通困难而未能进一步深入。卓宝熙多次向有关部门提议在进藏铁路研究中采用遥感技术,引起了铁道部领导的重视。后来,卓宝熙主管该线的地质遥感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六七名勘测人员就提交了2.3万平方千米的全线1:50000工程地质遥感图及勘测报告,从此打开了局面,使后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南昆线建设中,卓宝熙和同事提出在施工阶段应用遥感技术,打破了遥感技术只能被应用于铁路勘测阶段的惯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992年6月6日的《科技日报》在头版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卓宝熙曾经“三进秦岭”,这三次进出,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秦岭情结”,而最让他惊喜的,还是科技进步为铁路勘测和施工带来的便利。

第一次去是1957年,参加西汉线的铁路踏勘工作。当时,他们的地质调查工作完全依靠人力完成;第二次去是1987年,参加西安—安康线秦岭隧道遥感地质调查。这一次,他们使用了先进的地质遥感技术,先在室内解译研究,再到现场进行验证调查。最终,他们推荐的石砭峪方案被国家采用,该勘察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工程勘察金质奖;第三次是1996年,西安—安康线秦岭隧道施工后,他们作为隧道地质的勘测者去了解隧道施工中的地质情况。这一次去,卓宝熙又有了新的发现。秦岭隧道的施工方法、工艺水平、施工装备和职工的生活环境等都有了明显改善,整个施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让卓宝熙惊叹不已。说起秦岭隧道在勘测和施工中的变化,卓宝熙说,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铁路职工的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卓宝熙的工作重点从野外勘测转为技术管理,他开始总结野外勘测经验、撰写有关遥感地质的论文和著作、参加学术活动以及授课。他将勘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铁路勘测的历史和现状。

卓宝熙说,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遥感地质工作,最大的贡献就是和广大遥感地质人员一起,把传统纯地面地质调查的落后勘测方法转变为先进的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地质遥感技术之所以有用武之地,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及科技创新有直接关系。目前,地质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中已经普遍应用,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高速铁路的修建,要求路基基础稳固、地质条件好,使用地质遥感技术可以确保高铁线路更加安全。

再回首,唱起心爱的勘探队之歌

因他在铁路勘测,尤其是地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各种头衔和荣誉也接踵而至: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二十世纪成就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卓宝熙说,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自己30多年的勘测实践经验奠定的基础!

除了这些成绩,卓宝熙说,勘测生活还为他打开了另一片神奇的天地。在东北林海,他记下了一片雪后的静穆:“无边的原始森林,原野上盖满落叶和积雪:汤旺河像一只银蛇逶迤穿行在林海雪原中。”在古城武威,他忆起了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边塞景象:“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在武夷山区,他像闯入了另一个王国:“我们在绿色的隧道里,在鸟的乐园、昆虫的世界、蛇的王国里漫游。”在可可西里,他感受到了世间少有的静谧:“再眺望远处的湖光山色,湖中倒映的雪山,天空悠闲的白云,内心感到平和、开阔。”一些作家读过卓宝熙的文章后说,这些天然质朴的描写,可能专业作家也很难做到。

这些壮丽的人生画卷,被卓宝熙写进了书里。2018年5月,记录卓宝熙勘测经历的自传性纪实文学《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一书出版,这本书是他献给改革开放40年的礼物。卓宝熙在后记中说:“书的内容主要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事,写的虽然是我个人的经历,但也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大概可以这样归纳:对祖国无限忠诚,很少有私心;思想单纯,感情淳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大家都从心底里想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他说自己的人生信念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我想,这是对他的人生轨迹最贴切的注脚和说明。

他说自己最喜欢唱的歌是《勘探队之歌》,那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采访那天,他情不自禁唱了起来。我在那里听着,山谷、狂风、暴雨、帐篷……这些他在书中反复写到的景象开始在我脑海中浮现,构成一幅幅画面,好像在告诉我,我国的铁路勘测事业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他端身正坐,认真而庄重,让我感受到一种仪式感。那一刻我忽然很感动,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为何取得今天的成就,千千万万铁路人用无悔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卓宝熙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