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 砥砺前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技术进步迈向新高度
建筑施工企业要实现规模提速、品质提升,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品牌战略,通过企业流程、板块管理,生态型、精细化管理,拓展企业价值链管理;建立大数据模型基础上科学分析决策体系,创造铁建特色的低耗、环保、科技含量高,代表中国建筑水平的“铁建制造”和“铁建创造”,这是打造“品质铁建”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能力、拓展市场,造福国家和人民,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然而,“我们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动力不足,一批施工核心技术、工装设备前沿技术以及新兴市场的技术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攻克。”的问题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从创新发展全局的角度审视和破解这一难题。这里结合日常学习工作,审视建筑业,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与同行业对标,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的现实差距和短板,结合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任务和使命担当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思考和认识,以便与业界同仁共同商榷、探讨。
应该说,建筑施工企业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科技攻关,创新施工工艺,破解施工难题,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拥抱大数据、信息化,推行工厂化、机械化、专业化以及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筑,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确保优质高效施工和品质提升;通过体制、机制的升级转化,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科技成果创新机制、引入机制、交流机制、推广应用机制,实现创新技术在公司层面全方位共享,让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让科技创新助理企业高质量发展,助理提升广大员工的幸福指数。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认识的错位,创新体制机制不够规范科学,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匮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造成产业升级缓慢等诸多因素都将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发展瓶颈。
首先,从客观上讲,目前对建筑施工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认识不足和发展的不平衡,创新意识不强;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受所承担的项目结构单一,项目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对科研院所的过度依赖,使得技术创新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重规模轻技术,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科技创新推进企业品质提升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定力,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项目上场,更多是选用一些同质化的成熟技术;即便是有一些技术含量,有时也因为从项目的短期效益或资源要素投入考量,采用打包整体外包等形式,未能构建通过技术创新促进项目壮大人才队伍、取得创新经验的积累,整体管控能力提升的深度融入和科学管理。二是对技术创新与日常的施工管理概念认识的模糊或者重叠,认为项目本身既然具有一定创新的基础,那么,推进项目技术创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项目施工管理团队份内的工作,但因项目各类资源要素往往都是按照合同规范进行配置,缺乏相应的科技研发创新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人才配备等缺乏刚性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制度支持,职能定位深度重叠,权责利的高度交叉,其结果是项目相关资源用于管理项目日常工作都捉襟见肘,导致项目技术创新力量不足,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及企业规模提速、品质提升的目标存在差距。由于建筑业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普遍较低的现状和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的格局,使得多数施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建筑业高度分散流动,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广,项目所在地环境艰苦等要素,是人员流动频繁,也很难吸引高层次的尖端人才,造成建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等高技能人才匮乏。同时,企业走与国内知名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的路子,但依靠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传帮带,促进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也因缺乏必要的体制机制和精细化的制度保障而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势。同时,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不强,而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到别的单位或者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建筑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随着国家把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特级和一级资质评定考核指标,促使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依托搭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平台等形式,吸纳和引入业内外部资源,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建筑工程土木施工、道桥建设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但这些创新,更多的还只是在不断重复某一领域或者工艺过程的改进,进行模仿式创新和集成式创新;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依托承建高、精、尖项目取得部分突破性的创造和开创性、行业领先的科研成果,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因为受行业条块分割限制及同质化竞争的格局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效应。除部分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技术标准高的原始创新外,多数企业的规模、技术研发能力还相对薄弱,推进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合作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转变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支持。
其四,企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的目标责任界定,人力资源、通用性技术装备及相关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综合管理和调配不够规范科学,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对项目人力资源及各种要素完全按照与业主合同要求配置,由项目管理人员兼顾科技创新工作,导致施工管理与科技创新职能职责的高度重叠;项目主要技术人员往往又兼职课题组成员,当项目技术复杂、难度较大或组织管理困难、对科技创新要求提高时,资源配置就明显不足。同时也因对科技创新的工作,缺乏刚性的资源和制度保证,企业内部能力较强的科技创新核心人才和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偏少;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使科技创新工作被虚化弱化,并流于形式。
在当前建筑市场规模提升、速度加快,有形市场不断完善,各种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招投标制度不断透明,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环保等各类标准提高,投入加大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无疑是企业摆脱低水平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我们从放眼发展全局、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鼓励全员参与创新,提高员工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高度提高认识。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精准定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领导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开发体系;在集团公司层面构建强有力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应的技术专家团队,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技术攻关、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奖励及待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和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和对重大科技创新科研课题的技术指导,科研课题的审查,科技成果的鉴定、申报;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