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我的大勺我的味儿

2019-06-19 08:31:5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郭薇娜 本报 胡 芃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让走南闯北的人吃饱吃好,铁路人费尽心思。

56岁的付照龙是昆明客运段“餐饮文化圈”的大师,他就是手握大勺为旅客吃啥操了一辈子心的典型代表。

1984年,从部队退役后,付照龙与餐车结缘,那时餐车刚刚配备了电冰箱,他常常颇有兴致地听老师傅们聊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餐车故事。

那时候列车是烧锅炉供暖,餐车里也都是明火明灶,每趟车都要生火,餐车里常常热得像个烤箱。食材保鲜靠的是冰块,大厨们要不时翻看食材是否新鲜。蒸饭只能用小锅,一趟列车光蒸饭锅就要配上几十个。每餐开饭前,售餐员就分头到车厢里预售盒饭,收了钱,统计数量后推车到车厢为旅客配送。刚刚入行时,付照龙专门负责推送盒饭,当过兵的他一次能推200个盒饭。

说起那个时候的就餐率,他得意地说:“简直供不应求。”原来,当时肉需要凭票采购,而餐车里吃饭不收肉票,价格实惠,所以只要上了车,大多数旅客都乐意订餐,有的旅客甚至还会买两份。

火车的车轮不断前行,付照龙边干边学,从送饭的服务员,一步步成长为掌勺的厨师、餐车长。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使得餐车环境大幅改善,同时也给餐车经营带来了更多挑战。餐车进入电器时代后,付照龙成了第一批学习使用电磁炉的餐车长。电磁炉、蒸饭箱、抽油烟机和大冰箱让厨师出菜的效率飞速提升,食材的保存期限变得可控,餐车工作人员再也不用站在“烤箱”里干活了。

然而很快,付照龙就发现,这些变革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变革:车站附近的餐馆渐渐增多,每个小站都有商贩推着小车售卖盒饭,多元选择让不少旅客选择在途经的车站买饭上车。当餐车不再是旅客就餐的唯一选择时,付照龙和他的“大勺”同行们纷纷开始思考应对市场挑战的新路子。

为了吸引旅客回餐车吃饭,客运部门大力组织餐车职工进行培训,从炒菜、摆台到服务,一项项提质增能。就拿普通的罗非鱼来说,云南、贵州的旅客口味嗜酸辣,就主推酸菜鱼、糊辣鱼,到了湖南、湖北,配料一改就变成两湖地区家常菜剁椒鱼头。

如今,火车跑进了高铁时代,“大勺”们又有了新主张,那就是既要让旅客饱口福,也要饱眼福。值乘昆明至北京西Z162/161次列车的餐车长张惠对餐车摆台、餐巾折花、端托等方面都有研究。每趟车始发的时候,她都会在餐车设计艺术桌台,有时是民族风、有时是中国红,旅客们纷纷折服于她的高颜值美食,吃过之后念念不忘。

和张惠一样,付照龙也学会了果蔬雕刻等手艺,并把这种追求融入到了工作中。工作岗位调整到食堂后,他总在琢磨增加饭菜色香味的办法。他说:“时代在变,服务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我们不仅要琢磨旅客的胃,而且要琢磨旅客的心。为了让旅客吃到满意的餐食,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惧苦累,只为美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