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科技创新建精品

2019-01-22 08:26:4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吉占莉 胡静静

五峰山下,江水浩荡东流。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再传捷报:1月12日,大桥北锚碇锚块施工完成,标志着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建设、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参建的目前世界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北锚碇主体工程全面结束。

提质增效

施工工效与工程质量同步提升

北锚碇锚块如同一对拳头牢牢地握着锚固系统,它是一个约40万吨的混凝土大家伙,将承载桥梁上部结构所有的荷载通过主缆传递的18万吨拉力。握着的锚固系统是一个6700吨的钢结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锚固系统。

在开始施工时,锚块和锚固系统一直严峻考验着建设团队。施工方案早已审定,一切都在稳步推进,但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连镇铁路项目部管理团队心里却不踏实,大桥建设指挥部同样也在思考:按这样的速度到底能不能如期完工?如此大的锚固系统能不能一次调整到位?不到位又要花多少时间重调?还有什么办法既能提高工效又能保障安全质量?

又一次周例行巡查,现场安全质量都在管控中,但稳步推进的工程追赶不了时间的流逝。建设指挥部安质部部长甄宗标提出:“既然现在方案锚固系统安装得慢,不妨换个思路,依锚固系统的空间定位姿态,先浇注纵向两侧锚块混凝土,留个‘V’形口逐层安装、分层浇注,大家考虑一下。”一语惊醒局中人。项目部随即与建设指挥部一起在现场办公室研究方案可行性。经过多次的分析和细化,锚块台阶法施工工艺终于应运而生,并在锚块施工中得到成功运用。

齐头并进

技术创新与高效管理相辅相成

北锚碇沉井是一个长宽高达100.7×72.1×56米的网格形结构,面积大过足球场,建成后锚碇重量达133万吨,不论从体积还是重量上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井”。巨大的截面尺寸带来的一是巨大的技术难度,二是不确定因素较多。这就要求项目部一是在技术、工艺工法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原有管理模式上推陈出新,用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施工状态。

体积大体现在规格的增加上,但施工难度却是呈指数性增加。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韦庆冬形容沉井施工难度时曾说:让如此大的沉井下沉,就如同把一块豆腐嵌入到土里面,豆腐破碎和局部破损都不行,下快了又不行,下不去更不行,施工的难度就体现在这个控制上。常规沉井大锅底方案明显无法适用本工程,技术部门多次前去参观学习国内在建和已建成的几座大型沉井,借鉴诸多经验教训,讨论无数次后,初拟了新工艺——“十字沟槽开挖法”。沉井设48个井仓,每个井仓有9个泥面标高测量点,反映在监控电脑上泥面与刃脚高差数据达数百个,看得人眼花缭乱。甄宗标提议用红、黄、绿不同颜色加数据实时显示,技术人员迅速地实现了这一要求,直观地反映了沉井泥面与刃脚的关系,有效地指导了作业计划的安排。这种工艺和管理创新几乎打破了原有的所有类型沉井作业的拘束,适用于超大尺寸沉井的下沉作业。这一创新从根本上消除了沉井无法下沉的风险,让工程得以推进。

施工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创新得以解决,但如何让方案得到有效落实,却需要高效的管理手段。沉井下沉是在时刻变化的,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情况,切实考验着建设团队的管理水平。为应对局面,项目部在现场设立监控中心,每天24小时人头攒动,在监控中心,各工作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方案设计和优化、有人负责数据采集和分析、有人负责指令的传递和下达、有人负责突发情况处理和决策、有人负责软硬件运营和维护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心中所想都是那随时在变化的沉井。每天16时,监控中心开例行会议,指挥部、监理部、设计院和项目部等所有沉井下沉参建单位全部参加,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并对明天的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

在距离沉井100米处,有一座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跨江高压电塔,沉井吸泥下沉,极易造成周围地基沉降,沉降一旦向外扩散,将严重威胁电塔和江堤的安全,后果不堪设想。沉井下沉过程中,电塔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建设团队不仅采用了水泥搅拌桩隔离电塔,还在周边增设回灌井,防止地下水过低。项目部还设置测点将电塔姿态纳入实时观测体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汪成龙每天一早都会习惯性地来到电塔边,看一下记号标高以及地下水位情况。沉井已顺利下沉,电塔纹丝未动。

累累硕果

提升大桥建设品质

作为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建设者勇于迎接挑战,在施工中群策群力,诞生了一系列劳动成果。

面对地质条件复杂、超大沉井无可借鉴经验的困难,建设团队研发了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信息化施工监测平台,将实景建模和监控数据相融合指导后续施工,探索出数字化下沉技术。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面对后期下沉困难情况下,他们预先采用空气幕技术,提供助沉和调偏手段,确保了五峰山大桥沉井下沉平面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远远高于设计和规范要求。

在面对基底泥面无法全面测量时,他们探索应用了三维声呐探测立体成像技术。这是三维声呐立体成像在沉井下沉中首次成功应用。

为满足建设需要,建设者发动头脑风暴法,创新采用台阶法施工锚块,累计节省了3个月工期。

在上海局集团公司领导下,南京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携各参建单位,坚持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导向,正在把五峰山大桥建造成一座世界性的高品质精品大桥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