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用青春浇灌梦想之花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8-22 17:12:2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陈征远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成长和历练的必经之路。而青年时期作为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道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记录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采访与青年习近平一起工作和生活七年的人民群众,让我们了解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4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画面依然清晰可见。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来到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后,直至1975年10月。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生活中,青年习近平先后写下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被人视为“黑帮子弟”,还要跨越“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甚至还要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但是逆境里的习近平,面对苦难时的从容态度,让我们为之动容。

首先,从一个家境卓越的城里孩子,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一个人远赴未知的大西北,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他义无反顾。他努力地适应农村新的生活生产习惯,同时还要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这于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而言,根本就是一种煎熬。然而,年轻的习近平不但没有选择抱怨,也没有选择逃避,更从未放弃其深埋在心里的梦想和渴望,即使千里迢迢的距离,坎坷崎岖的路程,也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在劳动之余既陪伴他走过了低沉苦涩的岁月,也充实和慰藉了他不甘的心。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勤恳踏实,从头开始,努力把自己与梁家河村人民,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活融为一体。首先努力充实自己,然后又努力改变曾经那个贫瘠的梁家河,乃至陕北农村。他修筑淤堤坝,开设百货代购点,修建沼气池,成立缝纫社,修路,正是这些实惠却又便利的改变,蜕变了梁家河。即使后期,他调离了那个曾经生活了七年的农村,但是对农民和农村的熟悉和热爱却没有改变,他的心里始终刻着老百姓的身影。

通过对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了解和学习,让我理解了很多可能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阅历。人生可以曲折,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由来荒废自己的时光。顺境的时候珍惜,逆境的时候努力,承受生命中已出现或要到来的所有意外和惊喜。因为磨炼让我们学会了成长,也提升了我们的品性,充实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不会再因为一点艰难困苦就选择妥协,不会因为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

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于我来说,我的信念就是从入路的那一刻起,一生奉献于铁路事业。选择铁路,其实也是我儿时的梦想,看着火车的离去,总会联想到一些东西,它就好比人生,匆匆忙忙,从一个起点驶向另一个起点,年轻的我们总要像车头一样,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方向。依稀记得刚刚走出大学校园时的那份热情和执着,作为一名基层团支书,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刚入路时的那份初心,它将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我们继续勇敢前行。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好好学习,增加自己在业务上的专业素养。在生活上,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我自己,时刻保持一颗谦逊之心,努力上进,扎实工作,热爱生活。我的青春,也许没有特别地与众不同,但我想,在平凡的岗位付出,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青春是一幅画,我愿以梦为笔,在我的青春里填上最美丽的颜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