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温暖的陪伴
我是1965年在部队当兵时,开始接触文学写作的。50多年,我一直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只是刚从部队退役到铁路工作那阵子,稍微冷落了几年。自1979年《人民铁道》报复刊后,我仿佛找到了一位可亲的师长和朋友,身边多了一位精神伴侣,多了一份温暖的陪伴。
是《人民铁道》,带我熟悉了铁路,爱上了铁路,看到了万里山河间铁路的变迁,感受到铁路发展给祖国带来的变化。50年来,我案头常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我生活城市的《羊城晚报》,一份是我工作部门的《人民铁道》。翻开我珍藏50多年的“作品发表登记本”,自1965年至1968年间,我每年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仅七八篇,好几年只有三五篇。可自1979年《人民铁道》报复刊后,我每年发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增至三四十篇、七八十篇,甚至百余篇。当然,作品大多是散发在全国各种报刊上,但《人民铁道》是我钟爱与联系较紧密的报刊之一。因为报社副刊有许多未曾谋面、却默默扶持我的老师,有着许多暗暗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我在文学方面的点滴进步,都与铁路有关,都与《人民铁道》的帮助和栽培有关。
今天,我翻阅刊载在《人民铁道》的部分旧作,似乎就像回放老电影一样,看到铁路前进的步伐,看到祖国前进的步履,看到时代的新风扑面而来,也隐隐约约地看到自己几十年伴随铁路成长的经历。这一张张刊有我作品、带着情感和温度的《人民铁道》,我一直珍藏着,按年份码得整整齐齐,放在书柜里,久远的报纸虽然微微泛黄,但那份情感、那些往事、那段记忆,却定格在心里。
《人民铁道》走过了70年,前20年我未赶上,后50年,则一天没离开过。我的人生与铁路结缘,我的文学生涯则与《人民铁道》结缘。《人民铁道》是一扇面向广大旅客和人民的窗口,我从这个多彩的窗口,看到了一条条铁路新线的通车、一座座新客站的落成,看到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变迁,看到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与铁路共成长,生活工作在奋进中。我发表于1979年的《大巴山在笑》,抒发了对襄渝铁路建设者的敬意;发表于1981年的《售票窗前》,记录了中国春运的发端;发表于1983年的《南大门深圳》,歌颂了铁路大动脉在改革开放、特区建设中的贡献;发表于2006年的《宿营车》,用文字留下了新线建设和足迹;发表于2007年的《中国在提速》,赞颂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发表于2017年的《致中欧铁路班列》,抒发了铁路员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拼搏……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作品,但我永远记住,这每一篇作品背后,都有编辑老师的认真修改和润色,都有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人民铁道》是一份颇有影响、颇受读者欢迎的行业报,一直追随时代与共和国同行。尤其是报纸的《汽笛》副刊,一直办得很出色、很有生气,既出了作品、也培养了人才。报纸的副刊,不可小视,它是报纸的窗口、门面和品牌。鲁迅先生就很看重报纸的副刊,称副刊为“新闻文艺”,即新闻与文艺结合的产物,他一生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文化上反封建的斗争,在我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阿Q正传》最早就是在《晨报》副刊发表的。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先生讲得更形象,“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人民铁道》报。如今我已过古稀之年,还愿在《人民铁道》这位尊敬的老师和挚友的带领下、陪伴下,继续握紧手中的笔,书写新的篇章,“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
系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投稿邮箱:rmtd70zw@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