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舌尖上记录着时代变迁

2019-05-15 08:28:5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铁路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70年来,我们开拓进娶攻坚克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70年来,一辈辈铁路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挥洒辛勤的汗水,见证中国铁路的改革发展。本版从即日起推出《老铁路说新变化》专栏,与您一起走近将青春和热血献给铁路事业的老职工,领略他们眼中的新时代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我亲身经历了列车餐饮服务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86岁的王庆久老人由衷感慨。

1949年7月12日,年仅16岁的王庆久考入了佳木斯铁路分局佳木斯列车段,成了一名乘务员。第二年,他离开乘务员岗位,成了一名餐车售货员,专门负责旅客餐饮供应。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就连列车餐车都是新鲜事物。”王庆久记忆犹新。那会儿,他们值乘的列车车厢全部是木头座椅,冬天四处漏风,没有供暖设备,更不要提餐车了。每天,他提拎竹篮逐个车厢售卖,里面装着苞米面大饼子,还有在车下提前切好的咸菜疙瘩。王庆久说:“虽然食品价格便宜,但是很少有旅客购买,旅客都自带干粮。”

1958年,王庆久值乘的老式列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绿皮车成为运输主角。列车开始加挂餐车,供应大众快餐。王庆久被派到外地系统学习了3个月餐车作业程序,他荣幸地成了第一代餐车长。

那时,餐车以供应盒饭为主。“当年厨房的环境可不比现在。”个中辛苦,王庆久至今难忘,“炒菜都要先准备好煤块再生火烧炉,所有设备就是一个茶炉、两个烧菜炉。冬天还好,一到夏天,炉火的温度能让厨房内的温度飙升到五六十摄氏度,我们挥汗如雨。”厨房里又热又呛,王庆久和餐车的同事们常常是脖子搭条毛巾在饭点前炒好“大盆菜”,然后,装在事先准备好的铁盒子里推到车厢售卖。

“全是素菜,好点的加上半个鸡蛋。铁皮盒饭十分畅销,基本上趟趟光。”王庆久说,“卖盒饭是个体力活,赶上过年过节,车厢里挤得满满的,旅客吃完还要把铁饭盒收回来。挤成沙丁鱼的滋味,现在想起来都打怵。”

20世纪70年代,国产CA21型餐车相继投入使用。餐车宽敞、美观。餐桌由筷匣压台改为塑料酒瓶、花盆调味瓶压台。大线车增加了小灶单炒菜,开始供应早点。

改革开放初期,王庆久值乘的餐车再次换型,旅客就餐的座椅变成了软座,铺上了洁净的餐巾,菜品变得更丰富多样了,尤其是增加了荤菜品种。厨房里装配了抽油烟机,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1980年以后,来餐车消费的旅客也渐渐变得不一样了,他们不只是为了吃饱饭,对菜的品种和口味有了新要求,有些旅客还会在车上点几个荤菜,小酌几杯。”王庆久感叹,“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1

与此同时,餐车安装了空调,“大蒸笼”厨房成为过去。乘车的旅客除了到餐车用餐以外,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列车沿途停靠的部分站台上,除了车站大集体经营自制的盒饭,还有面包、泡面、火腿肠等速食品以及茶叶蛋、烧鸡、花生米等便利食物。商业竞争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浓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庆久退休,他的女儿王敏接了他的班,也成了一名餐车服务员。“听我姑娘说,各趟列车全力打造标准化餐车,向精品餐车方向发展,增加了饭菜品类,配备高、中、低档饭菜。佳木斯至大连、佳木斯至齐齐哈尔等4趟列车还推出了自助餐。”

进入新世纪,列车餐车整体厨房广泛应用,让生火做饭成了历史。餐车厨房炒菜使用电磁炉,做米饭也都是用电蒸汽。旅客就餐,随点随炒,按需烹调。听着女儿讲述的一系列变化,王庆久不禁感叹:“时代真的不同了1

去年9月,哈佳铁路开通前,85岁的王庆久作为老职工参与了试乘活动,动车组列车上的餐饮设备让他惊叹不已:“看不到一个炉具的影子,盒饭都是提前做好的,全程冷链储藏,荤素搭配合理。旅客需要时,用微波炉一打,几分钟后,一盒热气腾腾的营养餐就送到面前了。”一旁的乘务员告诉老人:“如今,高铁上的旅客还可以通过12306、手机APP、微信等方式预订餐食和沿线品牌餐饮。”王庆久连连说:“坐在火车上预订沿线饭馆的美食,以前想都不敢想呀1

“从吃饱到吃好、吃精、吃营养,不同年代餐车不断变化,味道不尽相同。”王庆久老人说,“咱们的舌尖上,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啊1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