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挑战高原隧道岩爆

2017-12-04 19:25:2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杨广臣 解 冰 刘明川

笔者随车到达3000米深的巴玉隧道掌子面,看见隧道里头顶上方一块块比脸盆还大的“疤痕”。中铁十二局集团川藏铁路拉林段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白国峰说:“这是岩爆后用混凝土填补留下的。”

巴玉隧道海拔在3400米以上,13037米正洞和8131米平导,岩爆占94%。由此,它也成为世界上首座高原上的重度岩爆隧道,其超2000米的埋深、超7500米的独头掘进也列世界高原铁路隧道之最。

中国隧道专家王建宇解释,岩爆的突发性不可预见。2015年7月11日,隧道掘进不到300米时,隧道施工第一次遇到岩爆。据监控器显示,脸盆大的石块弹射出来,碎石像炮弹一样飞溅。爆破后是岩爆最严重的时段,喷锚、出渣,甚至下循环装药时,岩爆都有可能会突然降临。

“岩爆无规律、无前兆,风险不可预测,更难以防控。”白国峰介绍,“岩爆有飞溅的碎石,也有碗大、脸盆大的石块,还有十几米长、近1米宽、约50厘米厚的巨型条石。当时,在隧道掘进的全电脑液压钻孔台车和装渣的挖掘机大臂都被砸坏了,幸亏我们在掌子面事先采取了防范措施,现场人员才没有受伤。”

每发生一次岩爆,就增加一分恐惧。指挥部没有号召大家拼搏、奉献,而是发出了另一种声音:“我们不隐瞒岩爆的危险性,如果谁害怕,我们给他买回家的车票,送他回家!如果谁愿意坚持,就跟我们一起想办法战胜困难1白国峰说:“我们不能以走与留论英雄。敢进巴玉就是好样的,能坚守就是英雄1并且,指挥部提出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掌子面值班制。一时间,指挥长、党工委书记、副指挥长、总工程师等领导成为每循环第一个进洞的人。

“石块就掉在身旁。”这种惊吓谁都经历过。今天3月的一天,白国峰与副指挥长武俊平刚到隧道掌子面,就看见石块在边墙、拱腰处“爆炸”。白国峰说:“如果我们早到两分钟,就会站在岩爆位置,因为那是观察现场情况的最佳位置,但后果不堪设想。”

“领导干部是中流砥柱。”这样的感慨发自员工心里,他们也坚信,一定能找到预防岩爆、减少危害的方法。

岩爆不可识、不可防、不可控吗?

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说:“我们采取了特殊的防护措施,也基本上找到识别、预防、控制的方法。”

对此,指挥部开展岩爆知识讲座,进行岩爆应急演练,储备应急材料,增设照明和警示标志;要求进入隧道时,所有人员必须身穿防弹衣,头戴钢盔,并给挖掘机、装载机等所有机械全部安上防护罩;还配备了专职安全员进行全天候巡视警戒,建立预警机制。

在隧道掌子面,一辆车上装着一张弧形的大网,这是他们自行研制的“移动式多功能防护台车”,被誉为保证安全的“金刚罩”。它是在货车的车厢上用型钢、钢丝网加工而成的防护体,可伸缩,伸展后工作空间达172立方米,挡住了来自隧道边墙、拱腰的飞石,确保施工人员在里面安全作业。

中国铁路总公司川藏铁路拉林段总指挥部对他们应对岩爆给予了极大支持,组织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研讨方案。

向岩爆进军的另一个武器是科技攻关。他们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涵盖微震监测、地应力检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等的岩爆预警、预测和观测平台;发明了跟踪岩爆的微震传感器阵列动态布置技术,首次搭建了青藏高原远距离无线通讯传输的岩爆实时微震监测系统。

白国峰坦言:“用科学方法,基本摸清了岩爆的规律,对如何预防越来越有底气和信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