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关于“人情绑架”的断思

2019-03-05 10:17:3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人情绑架,是指在社会传统习俗影响下,人们不得不随人情礼,还“人情债”的现象。这样的习俗,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

这年头,人情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尤其在社交网络时代,使得人们更容易被人情绑架,朋友圈中充斥着婚丧嫁娶、子女乔迁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碍于情面,往往不好拒绝,只好随大流,在第一时间赶到随礼。

最稀奇的是,越来越多的好事者沉迷其中,积极传播东家长李家短,成了发布人情微信、短信的“代言人”,非逼着人们去随礼;这是不是就是人情绑架?

笔者这里用到了“非逼”,应该这样理解,中国是人情社会,国人喜热闹,家里有了事,都要想法告知亲朋好友。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守望相助的精神。人们对这一民间习俗曾有着很深的感情。可是让人纳闷的是,充满温情的“人情礼”在这里似乎变得令人生厌和无奈。“人情礼”层层加码,“人情债”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少地方、城市和农村都较为普遍。原本有些可有可无的人情礼可以不随,但自从有了网络社交工具,本来不想随的人情礼,想躲也躲不过了,群里消息一出现,不知道也得让你知道。

社交软件的诞生本来是服务于人、方便于人的,但却因为遇上人情绑架“被玩坏了”。比如打开微信群、QQ信息,各种人情短信纷至沓来,更别说还有不少人专门来发布,有事还单独告知你,帮助当事人吹响随礼“集结号”。人情往来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人情绑架则不免成为人们的负担。在“互联网+”的时代,人情绑架不仅没有变少,而且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新的形式和赋予了新的内涵。

“抬头不见低头见”,多么美丽的字眼,多么具有说服力的托词。尽管有些人相互之间不是很熟,同在一个群里,不去不好的思想作祟,于是随了大流。还有就是,有人发布了信息,你看见了,随礼;你未还见——也有人通知你随礼。

笔者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谁家没个三长两短。”简言之,就是告诉你,或许你家有个什么事,我也会来帮你发布信息,召集随礼人的。

因为,反正躲不过这些人情,许多人已经麻木到只好接受,或者勒紧裤腰带去随礼。

因为,人情紧如债,所以,提起烧锅买。

因为,不想被好事者说不懂事。

既然要懂事,就应该无条件去随礼;既然要懂事,就不可以不去随礼。

而且,重要的是,“懂事好处。”

笔者以为,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们被人情所“绑架”,使本应温馨的“人情费”变了样,让原本的人情变了味,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同时颇生几分忧虑。其实,这“人情债”已经沦为了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筹码,以至于每份礼金该送不该送、该送多送少,都要精心权衡、仔细分析,但倘若把人情消费变成人情负担,甚至变成了人情债,必将扭曲人情往来的本意,加重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造成铺张浪费,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世间哪有绝对的对与错,谁又能裁判谁?窃以为,面对人情绑架,是该亮招的时候了。归根结底,就是不要让“人情绑架”这种游戏肆虐下去。当务之急,不妨远离那些试图通过网络繁荣自己社交的人,这并非不近人情或不讲礼貌,而是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轻松而必须要做的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