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一横”书写高铁发展新篇章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最北的“一横”,今年春运期间,哈牡高铁(哈尔滨至牡丹江)经历了第一次严寒考验,将旅客快捷、平稳地送往目的地,让归心似箭的旅程缩短了大半时间。(2月25日经济参考报)
西起有着“冰城”美誉的哈尔滨市,东至有着“雪城”别称的牡丹江市,哈牡高铁运行于“冰雪”之间,所经之处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高寒高铁”之称名副其实。在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中,这条高铁将哈尔滨到牡丹江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间,将原来的4小时17分缩短至2小时以内,“两小时经济圈”也随之成型。
身处中国高铁版图的“最北一横”,哈牡高铁在地理位置上的“非凡”之处与生俱来。而在史上最大规模人类周期性迁徙来临之前一个月内开通,哈牡高铁在时间节点上也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次严寒天气的考验,与第一次客流高峰的考验相叠加,对于哈牡高铁来说,猪年第一考可谓来势汹汹。然而,在重重压力下,哈牡高铁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书写着中国高铁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
技术筑就真硬核。在路基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填料,在路基坡脚两侧设置“保温层”,对路基起到保温作用的同进,又可有效防止冻胀变形;隧道修建过程中采用全新的防水材料,既保温又防水,攻克在高寒地区的隧道施工难题;经过几十项防寒改造的动车,更是炼就一身不惧严寒的钢筋铁骨。从路基到隧道再到动车,哈牡高铁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中国高铁在高寒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与突破。
创新凸显软实力。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低温环境中贴地飞行,寒风、冰雪等一系列考验皆非同小可。沿线部署的监测站装有传感器,用通风口、红外线扫描判断风速、积雪厚度等,一旦温度、风力等超出临界值,列车即自动降速;动车组运行故障监测系统等设备,实时成像监测冬季车组运行途中的车体情况;改进后的道岔融雪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和自动感温、自动控制技术,快速融化、烘干积雪,保证道岔转换自如。每一个细节上的创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让曾经不可一世的风雪严寒变得俯首帖耳。
坚守成就不凡路。哈牡高铁的无缝钢轨受温差影响较大,热胀冷缩容易导致钢轨受损,风驰电掣的高铁来回穿梭,钢轨上细如发丝的裂痕、缝隙,都会影响行车安全。顶着寒风,冒着严寒,高铁线路的维护者,每天在室外近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要走7个小时,通过仪器辨别出不足毫米的钢轨伤痕。他们用精准求精的执着,以滴水穿石的坚守,为旅客铺就一条快捷、平稳的通途。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可以预见的是,哈牡高铁将成为东北区域经济振兴的一大引擎,也可为中国对俄经贸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尤为重要的是,哈牡高铁成功通过严寒考验,向世界展示出中国高铁的技术自信与魅力,不仅为以后高寒地区的铁路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增添更多助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