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运”中折射出思想变革
2019年春节日益临近,铁路、航空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白热化”。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及机票昂贵,今年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新风尚。(光明网 1月16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想必是每一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潜台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反向春运”也逐渐被许多人群接受。表面看上去是过年的人们换个方向,换种团圆方式,实则是生活态度的一次潜在变革。
以往人们对“年”的定义就是“回家”,似乎只有回家才有年的气氛,才有走亲访友的“串门儿”、大包小裹的“年货”和围坐一起的“年夜饭”。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思维观念的转变,“年夜饭”已经悄悄地从家里搬到了酒店,春节旅游的升温也让“常回家看看”变成了“多出去走走”。拜年更是多了视频、语音、发微信红包等多种形式。因此,过年不再是只有返乡一种开启模式,反向春运的“逆迁徙”也开始大大升温。
借题发挥,我们不妨大胆想象,未来的“春运”会是何种模样。孩子在大城市工作,父母在小城生活,但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的温暖、年的味道。于是他们买了同一个地点的车票,或相聚于碧海蓝天,或漫步于林峦溪谷,在安逸与幸福中共迎新年。没有大包小包的肩扛手提,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抢票“加速包”,“多向出行”的春运或许成为年轻一代人们更好的选择。“春运”再不是拥堵,归乡的代名词,回家路也终将演变成人们寻找心灵安静和幸福的探索之路。相约旅游无非是其中一种方式罢了。
雨果曾说:“每个时代有相应的思想,同样,也应该有与这个思想相应的词汇。”“反向春运”的火爆不仅代表了人们出行思想的变革,更揭示着这个时代重要的社会发展规律,那就是包容的态度和思维的广度决定一切。既然可以喊上父母来自己生活的城市过年,那同赴一地去感受更为新鲜的文化养分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积累。秀丽的美景,愉悦的体验,相信这样的新年也有着别样的精彩。
当然,“多向春运”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交通、服务、旅游和文化内容的发展与融合。让我们共同期待。
孙思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