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列车“抢救”,还要捏几次冷汗

2018-03-22 14:24:3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宋宽飞

昨天上午9时30分,T152次列车上一位8旬老人突发心脏病,此时列车前方站是扬州站,列车长立即向扬州站通报了患者情况,列车预计将于10点21分到达扬州站,请做好患者救助工作。(3月16号《扬州日报》)

     当笔者读到最后,老者抢救及时转危为安时,笔者悬着的心也落下了,不禁联想到今年的2月28号发生在k228次列车上的一起疾病突发的事件。救治得当、转危为安双方皆大欢喜,治疗不当、不及时势必又是一场责任的纷争。不禁思绪飞起,此类纠纷的症结在哪,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情况出现呢?

     众所周知,随着当前我国铁路网的逐步完善,铁路出行逐渐的成了广大民众出行的首选,突发疾病易感人群的老人和小孩势必也在其中。随车医护的问题也就频现报端。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早在2016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就曾建议列车应当增设医护人员。并提出过随车的医疗设备有着种类有限、品种稀少、作用有限等制约。但一切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新闻中公布的数据来看,在全国路网每天的开行列车高达数千列,如果要配备随车医生,那势必又将是一个较大的需求缺口,反观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专业医生缺口达几十万,急救医生的缺口更甚,假使每列列车再配备一至数名的随车医生,势必是对我国当前医疗资源的一种挑战。除此之外此外,列车也属于一个较为狭小的公共场所,缺少较为完备的医疗急救环境。

     笔者认为,作为我们的铁路运输部门,特别是每趟列车的乘务人员,都应当对乘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例如1~2岁的婴幼儿有几个,70岁的老人有几个,分别在那个座位,有何既往病史等的个人信息。当然,这些信息除了由铁路部门询问掌握以外,特殊旅客应当主动向列车乘务人员报备。此外,对于本趟列车乘客中的医护工作者也应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必要时获得最佳救援时机。

     与此同时,我们铁路客运部门应当有一个独立于客运并不受地域限制的急救系统。应当有一个细化到个人并行之有效的处置体系和机制,明确可以临时停靠的条件,以及相应的调配措施。加强对列车员的急救培训机制,确保每趟列车都有一位客运员能够熟练对特殊旅客实施基本的急救处置,并应设置随车的医疗急救箱和必备的急救设施。

作为我们的普通乘客,应当尽量的避免老人和婴幼儿独自长途外出,在不得已外出时,应当随身携带应急药品,并及时向随车的列车长报备,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此外,我们也要注重学习一些急救的相关知识。以便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的伸出援手。与此同时,我们的医疗卫生部门,也要加强此类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学,做到全民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的医疗环境的逐渐改善,公民医疗知识的不断普及,在“交通强国 铁路前行”的号召下,我国的乘车环境也将逐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势必将会节节攀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