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邹开伟 不尽丹青

2019-10-27 08:43:5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韩 瀚

10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作品展正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关集中展出,来自全局集团公司的书画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赏佳作。在诸多墨宝中,一幅名为《复兴》的中国画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观看。画中的山水由传统技法披麻皴勾勒,却又在重峦叠嶂中驶出一列动感的复兴号列车,远远看去,在潜滋暗长的枝丫间,几个现代衣着的青年眺望着奔驰的列车,古朴中藏着新意,别是一番趣味。

这幅画的作者,便是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上海局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理事邹开伟。

藏 锋

这幅展出的《复兴》并不是邹开伟最得意的作品,准确来说,邹开伟对自己的作品都不满意。追其缘由,他说因为自己“眼高手低”。对他来说,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幅。

“每幅画在创作前我都会构思很长时间,创作完成后我也会开心两三天。”邹开伟顿了顿说道,“然而没过几天,我就不满意了,因为自己的绘画技法还没有到达‘自由王国’的境界。”

正因如此,尽管邹开伟有时会把自己新作发到朋友圈,却很少送出自己的作品。他常常拒绝朋友们求画的请求,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画远够不上“墨宝”二字。

从事多年宣传文化工作的邹开伟儒雅谦和,时刻照顾他人的感受。然而,看过他画作的人,却很难将他本人和他的画联系在一起。

邹开伟的笔锋清冷、寂寥,能留白处绝不多添一笔。生于南方水乡的他,笔下的山水以南派创作风格为主,画中山水秀润多姿,属于兼工带写的“小写意”。

邹开伟对自己画作中意境的把握,源于“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弘仁是黄山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画中的形式语言和精神指向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谈到中国画,邹开伟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对于邹开伟来说,只有绘画,才能让他的心境一览无余地盛开。

知天命的年纪,几乎从零开始学习中国画,邹开伟从未觉得晚。

思绪一晃,时光回溯到他第一次提笔绘画的那个夜晚。

掠 笔

2013年,邹开伟拾起画笔,走向中国画美的深处。中国画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令他如痴如醉。

多年的工作习惯,培养了邹开伟勤奋务实的性格。在发现自己对中国画独特的热情和天赋后,他决定从临摹古画开始,踏入水墨丹青的世界。

然而,当邹开伟握着毛笔,面对铺满桌子的白宣时,却不知第一笔落在哪里。

对此,邹开伟并不气馁。

作为初学者,他如饥似渴地从书籍、画册以及一些网络课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汲取绘画营养。“光在网上,我就已经听过不下10家当代画坛比较有名老师的系统课程。不仅如此,我还在闲暇时间拜著名画家车鹏飞、王飞飞等人为师,系统地学习绘画。”邹开伟掰着手指,陷入回忆中。他任由学画、看画、临摹的时间充斥自己业余时光,并“断舍离”掉冗余的社交、娱乐活动,感受古典之美。

从宋代到清朝,邹开伟对古画广泛涉猎,博采诸家。在不断的临摹中,他也在摸索着自己的喜好和画路。

如果说,弘仁的风格令他如痴如醉,那么“吴门画派”领袖沈周清新雅致、气韵清逸的画风则是他不断借鉴的方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说,艺术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邹开伟对此深表赞同。他告诉,《复兴》这幅作品的灵感,就源于他在南京时的一次写生。“这幅画的底稿源于我在南京中山陵的一次采风,写生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一列复兴号列车驶过,瞬间激发了我的灵感。”邹开伟补充道,“向大自然学习和向传统学习是我绘画的一对翅膀。”

年轻时,邹开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文学青年,因写得一手好字,又热爱文学创作,从工人走上了宣传岗位,开启了新的人生;人到中年,他又“邂逅”中国画这一全新领域,虽然已达知天命的年纪,学习起来备感压力,但是他仍然乐在其中。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晚上,在无数次伏案作画的时刻,从老家带来的乡愁会不经意间流进他的思绪,让他的脑海中涌动起一缕缕沉醉的回忆。

那是一段在烈日炎炎下,邹开伟比照着《工农兵画册》临摹时的影像。

横 鳞

邹开伟最早接触绘画,是他13岁的时候。当时,中国著名漫画家柯明在他家乡的文化宫举办美术创作班。拗不过同学的一再邀请,邹开伟便报了名。几个月系统的学习,培养了他构图和审美的基本功。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但那段纯真的日子却常常浮现在邹开伟的脑海中。

来到铁路工作后,邹开伟辗转于杭州、南京、上海,从基层走上领导岗位。回忆起往事,邹开伟说:“许多领导干部因为工作,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文艺爱好,其实真的没有必要。热爱艺术的人心态往往追求完美,会把工作做到更极致,也会让工作变得更有艺术性。”

目前,邹开伟很喜欢自己“眼高手低”的状态,这让他能够时刻产生学习的动力。“先要过技法,兼顾画自己。只有解决了技法,才能画胸中的丘壑,最终才可随心所欲。”这句话常常挂在邹开伟的嘴边。

畅 神

“艺术不可复制,独特的禀性、阅历、气质造就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邹开伟表示,坚持传统笔法的中国画存在着一种“劳动美”,他始终坚持“三矾九染”,注重中国画的笔墨关系。尽管这种画法很“吃”功夫,但他乐在其中。“我学习古法又力图摆脱古法,注重自然又不被实景奴役,在揣摩传统画法、运用传统画法时,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嵌进去。”邹开伟说。

邹开伟最崇拜的画家,是元代“浅绛山水”画法的鼻祖黄公望,其作品《富春山居图》一直保存在邹开伟的手机中,时不时被他拿来欣赏。作为弘仁、沈周曾临摹学习的对象,黄公望的作品落纸云烟,自成一家,其著作《写山水诀》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

令邹开伟惊奇的是,黄公望也是50岁后才开始作画。尽管这位书画大家工书法,通音律,能诗文,却一生坎坷。历经沧海沉浮,他将半生荣辱尽藏于画中。从黄公望的画中,邹开伟看到了许多东西。“我们都生于江南,也都是50多岁开始动笔,他的画会引发我许多共鸣。”

“清初四僧”之一石涛在画跋曾书“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深得邹开伟的赞同。他认为,时代在变化,画的内容也在变化,但中国画的笔法不变、中国画的内涵也不能变。就如同他将黄公望的超逸空灵、沈周的秀逸清竣弘仁的伟峻清冷一同揉进自己的画作《复兴》,让复兴号列车奔驰在崇山峻岭中,却坚持古法创作一样,他也有着自己的坚守和追求。

“为什么选择中国画呢?”

面对最开始抛出的疑问,邹开伟回忆道:“我之所以会选择中国画,主要有三点。”他竖起三个手指接着说,“第一点,我年轻时喜欢文学,又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一直保持着文人情怀;第二点,我长期练习书法,有着较好的审美眼光;至于第三点……嗨,其实有一天,我经过新华书店,无意中瞄到了一本《故宫珍藏书画精粹》,里面对故宫珍藏的一些名画进行了解析。我翻开一看,恰如与历史有了对话,越看越不能平静。热爱中国画的心,就在那一刻成了。”说到此处,正值夕阳西斜,阳光洒在邹开伟的脸上,在他的脸颊上勾出一抹暖色。

或许是土壤中的成熟积淀得太久了,仅仅播撒一粒纯真的种子,它便迫不及待地发芽了。

本文图片均由邹开伟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