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凝固的建筑艺术 流动的京张故事

2019-10-13 08:47:2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中心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没有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完全由中国人设计、自投资金建造的铁路。这条铁路在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110年后, 中国大陆第一条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即将开通运营。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京张高铁还是北京首条高铁穿越中心城入地改造项目,在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至清华东路之间,将有6000多米的城区段入地,以隧道形式从地下穿越海淀区。在高铁入地后,原来的地面空间将建设一个长达9公里的带状公园——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在“宇宙中心”穿梭110年时空

9月,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正式亮相于公众,启动区全长近800米,面积为1.7公顷。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从成府路北京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一直贯通至北四环铁道桥,总体分为“铁路记忆广潮“轨道花境”“展望花园”3个部分;全线共有4个景观亮点,分为时光隧道、历史长廊、枕木花园以及西山远眺。在启动区广场,设计师们专门设计了用竹条搭制的入口,并在历史长廊用竹材搭制了40米长的竹廊。这两个竹构筑物一共用了上千根竹子,全部从浙江安吉运过来。2016年,建站106年的京张铁路清华园站正式关闭,清华园站成为了历史。为了留下和唤醒公众对京张铁路的情结,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设计方特意用枕木建设了一条铁路小径。

曾经,火车从清华园站开出后,要经过号称“宇宙中心”的五道口。为什么管五道口叫“宇宙中心”?这个气派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有人说,这是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为代表的高端知识分子,对自我生存空间、活动范围的地位界定;也有人“就近取材”,认为五道口地铁站旁边的华联商厦顶部(现紧邻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那个醒目的广告招牌上写的“U-CENTER五道口”便是“Universe(宇宙)-Center(中心)”的来源。不管是怎样的解释,这些说法都散发着要有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挺直腰杆面向未来的勇气与自信。

据了解,随着今年底京张高铁通车,北京地铁13号线站点扩能改造的相关预留工程也将在年底前完成,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将打通路径,实现全线毛坯贯通。同时,遗址公园也将开展国际方案征集,邀请世界顶尖设计团队编制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全线规划。届时,他们还将邀请周边院校专业人才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在考虑公园景观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骑行需求,将设计自行车专用道,未来全线贯通后,北京市民骑车从西直门一路畅行至北五环只需要40分钟左右。

八达岭脚下

——“人”字撑起傲骨,“大”字拥抱时代

距离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约60公里的八达岭脚下,坐落着一座百年车站,它就是京张铁路14个车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车站——青龙桥站。站内有着闻名于世的“人”字形铁路,曾经,火车经过这里后,在青龙桥调换车头方向或南下北京或北上张家口。

2008年,北京第一条市郊铁路S2线正式开通运营,每日往返于北京北站和延庆站之间,自此,青龙桥站也正式告别了客运功能,所有途经列车仅在这里停车但不办理旅客乘降手续。2013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段被升级为“国保”,并成为第七批“国保”名单中唯一仍在运营的一段铁路。有人说,青龙桥站就像中国铁路工业的活化石,有着独特的魅力——中西合璧、极富韵味的车站建筑、詹天佑墓地及铜像和苏州码子碑石……走进车站能嗅到一种不一样的人文气息,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距离青龙桥站不远处,就是京张高铁正线铺轨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设计最复杂的隧道——新八达岭隧道,隧道穿越了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核心区域,同时下穿“人”字坡,京张高铁贯通后,将会在“人”字上再加一道“横”,形成“大”字。“大”字,犹如一撇一捺的“人”张开了双臂,书写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壮举;“大”字,犹如一幅国画大师笔下的祖国河山,体现出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中国精神。

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内,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石碑。通过广场上竹条搭制的入口,一块长长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新建京张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原京张铁路下穿,减少平交道口。110年后的京张线路,更加高速便捷”。

2016年京张高铁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1月,京张高铁全线贯通的首条隧道董家庄隧道贯通;2018年11月,京张高铁全线铺轨工程正式拉开序幕;2019年10月,京张高铁联调联试工作正式启动,京张高铁开通进入倒计时……百余年前的京张铁路,打破中国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那句“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把民族自强精神刻进了国人的内心;110年后,“人”字到“大”字的跨越,更是开了世界智能铁路之先河,用双手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本文图片均由金炫美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