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他们是照亮隧道的萤火虫

2019-04-14 08:18:3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郭薇娜 本报 苏 嵘 杨 森 魏学枝

“还差1毫米,再调整一下。好!这个分相已经调到最标准状态了。”4月3日15时,昆玉河线马度白至河口北区间拉所2号隧道里,玉溪供电段屏边接触网巡检工区当日作业负责人宋卫刚精益求精,在第四次调整测量数据时才顶着一脑门的汗珠喊停。

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刚钻出一个隧道,又进一个隧道。沿着昆玉河线一路南行的列车在经过蒙自站后,需要连续穿过多个隧道,才到达屏边大围山深处的屏边站。宋卫刚所在的屏边接触网巡检工区就坐落在屏边站旁。

屏边接触网巡检工区成立于2014年11月,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工区所处地理条件艰苦、作业环境恶劣,管内隧道多达94.417公里,最长隧道达10.4公里。工区内的19名职工负责每月对朗敞寨至新线区间27座隧道内的接触网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他们的工作,既是高温高空作业的体力活,也是拼技术、拼智慧的脑力活。

屏边、河口地区常年气候炎热,隧道内更是闷热潮湿。4月的屏边,已是高温难耐,随着雨水增多,工区职工对接触网检修和维护倍加认真仔细。

黑暗潮湿、闷热难耐是对隧道的第一印象。工区职工却要在隧道狭窄的空间里,利用微弱的照明光线,在作业车平台上进行高空作业。隧道里阴暗潮湿、粉尘大。职工们每次作业都要戴着头灯和三层口罩,贴着隧道壁或站在轨道作业车平台检修,加之轨道作业车不停挪动,噪声及油烟会弥漫整个隧道,每次作业结束,白口罩都变成了“黑口罩”。

尽管环境如此艰苦,但年轻的接触网工们从未停下奔向隧道的步伐,他们总是用阳光的心态迎战困难。挂平台地线、查看吊弦状态是否良好、检查定位管受力状态、更换有裂纹的电联接线夹……职工们一丝不苟地完成他们的工作。

接触网作业车走走停停,作业平台时而升降、时而旋转,作业人员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在幽暗的隧道里,一幅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图景正在上演。维修工具碰触接触网部件发出的碰撞声、棘轮扳手拧紧螺母时发出的“咔咔”声、作业梯车车轮在钢轨上的滚动声……这些声音如同美妙的音符,交织成一曲深山铁路的交响乐。

“接触网检修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否则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为了确保精准完成任务,我们每月会坚持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不定期地让每个人轮岗轮值,这样才能默契配合、相互补位。”该工区工长李有钢告诉,作业“天窗”内争分夺秒的接触网检修工作不仅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针对气温升高对接触网设备参数影响较大、大幅升温天气容易引发设备故障等问题,男孩们总是按照恶劣天气下设备巡视重点和标准对接触网设备进行逐杆逐米巡查,保证所经之处的设备都符合运用标准,关键处所和重点部位,接触线悬挂标准更是1毫米都不能超标。

大山无言、奉献无声。驻守在这里的职工都是清一色的汉子。大山里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很珍惜共同工作的时光。买菜不方便,大家就自己动手开荒种菜,不亦乐乎。空闲的时候,男孩们一起打打篮球,或是到山上摘野果、采蘑菇,过着艰苦却又怡然自得的生活。25岁的张蕴宇2016年初分到这里,今年1月份车间人员调整,他本可以离开这座大山,去离家更近、条件稍好点的地方工作,但他还是申请留在屏边,他舍不得离开这里。

和张蕴宇一样,其他工友也都很珍惜这个远在大山深处的“小家庭”。家在湖南的“90后”小伙子何秋宏今年在岗位上度过了别有意义的春节。他说:“刚来的时候,我心里总会有些抱怨,但慢慢地就习惯了,现在和兄弟们培养出的深厚感情,让我越来越舍不得离开。”

选择与大山作伴,留住他们的除了那难以割舍的兄弟之情,还有对铁路供电事业的责任和担当。工区成立以来,他们始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截至3月25日,已顺利实现安全生产1666天。

紧贴隧道壁,站在轨道作业平台检修,借助微弱灯光,接触网工们仔细排查每一处可能存在的“病患”。每天,在一座座幽深漫长的隧道里,“阳光男孩”们都是这样,用头顶的荧光照亮了无边的黑暗,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点亮了列车安全畅行的前路。

本文图片均由杨森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