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钢轨人生入画来——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一线职工群像扫描

2020-10-04 17:57:1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唐思佳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山区铁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邓兴顺针对小半径曲线几何尺寸不达标问题,采取安装轨距杆固定几何尺寸的方法,对管内曲线进行加固,大部分轨枕也由原先的木枕更换为砼枕,木枕、道钉等零配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流行一句话:养路工三件宝——撬棍、耙子、大头镐。那是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那个年代,列车经过钢轨接头时的“哐当、哐当”声变成了“咔擦、咔擦”声。

1994年,24岁的邓应标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青溪线路工区的一名线路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参照着书本自学《技规》和《维规》,不断向师傅请教,在实践中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他的双手被捣镐把磨起了厚厚一层老茧,别人做一遍的活,他至少要做2至3遍,慢慢成为了线路养护的行家里手。由于自己的刻苦钻研,他先后在郎洞、玉屏担任线路班长。那个时候,工区管内的站专线P43、P50钢轨还有不少,木枕也比较多,钢轨接头下塌严重,尤其是小半径曲线作业时,用当时的话讲就是“每天在曲线里追着病害转,一天小跑下来,活还是干不完”。那个时候,调整线路几何尺寸,都是依靠铁棍、铁锤,几个人撬起枕木,然后敲打道钉,依靠道钉和枕木的咬合力,调整小半径曲线的转向数值,时间久了,木枕上都是道钉眼。由于道钉不能承受太大的力量,作业人员只能先更换枕木,再调整线路几何尺寸,很难保持线路设备状态稳定。

1999年5月,随着铁路体制的改革,玉屏工务段撤并为凯里工务段,上级对线路设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线上既有的木枕全部更换为砼枕,同时使用扣板式扣件,提升设备质量。而且对维修线路的设备进行了再次升级,新装备、新机械也在源源不断投入到现场维修中。

2013年的时候,邓应标的儿子邓杰退伍回家,被分配在了玉屏线路工区从事线路工作。实现了与父亲并肩工作的梦想。随后,他又调到玉屏线路维修工区、线检组工作。现在,邓杰是羊坪线路工区的线路工。2020年4月,因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较强,他被推荐参加了全段首届后备工班长培训班。50天的封闭培训,邓杰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岗位知识,誓为山区铁路线路设备质量优质把好最后一道关。

从蒸汽机车到和谐号列车,从12.5米短轨到500米无缝钢轨、从人工捣固到机械化作业……山区铁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祖孙三代人,经历了铁路工务维修体制和方式的变化,见证了山区铁路自开通以来45年的沧桑巨变,他们用一家三代一脉相承的踏实苦干精神,筑梦前行数十载,为山区铁路建设继续奋斗,无怨无悔拼终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