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人生入画来——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一线职工群像扫描
金秋时节的沪昆线贵州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列车在苗岭侗乡奔驰而过,一边是职工年复一年的坚守,一边是旅客平安回家的保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让旅客心情愉悦。
近日,笔者寻访凯里工务段一线职工的足迹,展现他们的工作片段。虽是点滴记录,但可窥见扎根山区铁路一线职工的责任与担当,钢轨人生入画来。
潘秀德:沐雨栉风守山人
坐落于沪昆铁路上行水花至镇远区段的凉风坳Ⅱ级防洪看守点,周边山高坡陡,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极易造成边坡溜坍。潘秀德是凯里工务段镇远桥路车间的一名看守工,他和3名同事常年日夜守护在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守山人”。
立秋后的贵州,凉意袭袭。10月3日8时许,潘秀德穿上黄马甲,穿戴好防护用具沿着山脚来回巡查。“我们必须每两个小时防洪巡查一次,下雨时还要上山开展连续不间断巡查。”潘秀德说。
2015年,潘秀德接到了凉风坳Ⅱ级防洪看守点的任务。“5年里,像这样24小时连续看守的日子累计有1848天。”潘秀德掰着手指数了数,“这座山体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滑坡严重,按照要求必须24小时不间断监控。”
用眼睛盯注用耳朵倾听、用脚步丈量,这样的工作潘秀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据潘秀德介绍,在一次强降雨过程中,他和同事一起巡查发现山体坡面有少量泥土溜滑,正夹杂着雨水往下流淌。他第一时间报告了上级部门,现场监护,并及时采取了坡面临时固定措施,消除了安全隐患。
看守点的工作不免有些枯燥,接车是唯一的“调味剂”。“嘀嘀嘀”,别在他腰间的列车接近报警仪响了,潘秀德拿起防护旗立岗按标迎接列车,返回后他在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下列车通过的时刻、车次等信息。
上下班要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走近半个小时。山里的风说来就来,而且方向没有规律。有一次,看守点煮饭的锅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潘秀德情急之下只好让家人送来自家灶上的锅应急。“就是一心一意怕错过接车,怕山体有动静,下大雨的时候一刻都不敢离开工作岗位。”潘秀德严肃地说。
1848天,潘秀德和同事们在这里迎来送走了一场又一场山雨,徒步进行防洪巡查达一万余遍次,迎接过往列车达十万余趟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西南山区铁路运输安全。
可爱的人,做着可爱的事,温暖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平凡,充满着力量。因为有你,才有了西南山区铁路运输安全。最可爱的人在最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一般的贡献。
吴家强:夫妻比翼平凡处
六个鸡站,是大山深处一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五等小站,所处地形陡峭,铁路钢轨横穿山谷而过。自1975年湘黔铁路开通以来,这里换了一代又一代工务职工,而节假日累计值守时间最长的当属吴家强夫妇。
2016年3月,同为“铁二代”的吴家强、钟桂萍夫妇因工作需要调到六个鸡线路工区,一呆就是近4年。他们曾在2017年见证过小站最红火的时刻,也曾为来此参观的游客当好导游和安全员,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小站“夫妻档”。
调入小站的近3年时间里,夫妇俩一直默默无闻扎根在这里,用心呵护着工区责任地的线路、道岔。
48岁的吴家强在2018年凯里工务段生产布局调整中被任命为工长,被委以“兵头将尾”的重任。他一年365天的任务就是带着职工对眼前这条长达18.5公里的线路和9组道岔3.2公里站线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行车安全。算起来,吴家强是工区的“老人”了,哪一米钢轨到了检查周期,哪一颗螺栓需要及时加固,他都心中有数。吴家强人很乐观,在这个闭塞的小站,他总是主动与职工谈心交心,为大家加油鼓劲,为山区铁路安全生产凝心聚力。
同为48的钟桂萍每天的工作单调却不简单。穿上橙色“马甲”,拿起安全防护旗,对每一趟即将通过铁路的列车进行预告,在线路上一站就是一整天。
这个国庆和中秋长假期间,吴家强和钟桂萍依然选择了留守值班。“我们全年算下来在小站呆了有330天吧”,妻子说道,“我已经融进了这里,走出小站总想到要早点赶回来,想着小站这个‘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总是主动申请值班时,吴家强直率地回答:“我们留下来,就可以多让两个职工回家与亲人团聚。”
“工区现在有几个职工?”我们追问。
“算上我们夫妇俩,只有10名职工,8男2女。”吴家强微笑着说。“全段像我们这样两口子在同一个工区的很少,凝聚合力抓安全保春运畅通,我们责无旁贷。”
“同为一家人,工作起来也更有默契,工作的时候互相帮助,少了牵挂,多了底气”,钟桂萍认真地说。
笔者从留守的其他职工口中得知,俩夫妇之间有一个邪秘密”,他们主动担当“候补队员”,遇到节假日,或者职工家中有事,总是率先顶上,他们坚信,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大。
为了支持丈夫工作,钟桂萍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因为个人问题请过一天假,家里的老人生病,她总是打电话请求亲戚帮忙照顾。对于在贵阳读书的儿子,学习、生活关心也少了很多,本来说好的春节旅行也推迟了,这也让夫妇俩心生愧疚和遗憾。
好在22的儿子很是懂事,时常打来电话安慰,爸爸妈妈,小站离不开你们,我的很多同学都很羡慕你们,说我的爸爸妈妈是网红小站的“守护神”,节日里你们最忙,这个长假,我还到小站来过。
邓兴顺:祖孙三代沪昆梦
在沪昆线贵州东大门的玉屏线路车间管内有一个名副其实的“铁三代”世家。祖孙三代都是线路工,“沪昆梦”在他们手中接力和延续。他们就是爷爷邓兴顺,儿子邓应标和孙子邓杰。
爷爷邓兴顺,1944年出生,1965年当兵,1967年转为铁道兵,1970年在成铁三段当工人。1975年6月,邓兴顺支援新开通运营的湘黔线来到玉屏工务段,1978年任线路班长,1980年担任线路工长,1989年在开始担任玉屏线路领工区领工员,直到1994年光荣退休。
那个时候,由于新线刚刚投入运营,作业环境非常艰苦,住的是枕木搭建的小平房,穿的是经过多次缝补的破旧工作服,维修线路的路基是沙子和石砟混合,每次作业结束都是满身灰土。若赶上清理道床翻浆就更遭罪,一镐下去,脸上、身上都是泥浆。因为线路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轨枕都是木枕,钢轨多数都是短轨,火车通过钢轨接头时,总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