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铁二代”叶志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021-02-09 14:29:1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马海富

  他叫叶志权,是成都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离退休还有2年4个月……

今年初,叶志权主动请缨满怀期待地来到段融媒体工作室这片熟悉之地,早期源于他在宣传助理岗位工作多年的原因,还有就是对一线职工有莫名的亲切感。42年前,他只是一个高中没有毕业的青年,一个顶替父亲工作的“铁二代”。在山区铁路钢轨人生旅途中,他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一份干事创业的执着,通过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线职工成为了该段中层干部;从懵懂无知的青年变成一名新闻骨干。

筑梦沪昆 砥砺前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志权进入贵州省境内沪昆线东段山区铁路,走进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小站。一晃,度过了一万多个忙碌而充实工作日子。在那些走过的岁月里,他耳濡目染了工务人无私奉献的付出。那些回忆就像风筝的线,飘飘散散,在苗岭侗乡的一个个小站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回忆是脑海里的芯片,每每闲暇时都会想起一些刻在心里的记忆。

那年叶志权正好17岁。中等个子加上一张稚嫩的脸。因为父亲到了退休年龄,他只好停学顶替工作来到山区铁路小站,专门侍弄两根冰凉的钢轨。那时候,工区里除了工长、班长和几个巡道工以外,大多是青年人,而且以刚刚顶替的一些青工为主。他是在铁路边长大的“铁二代”,自从与两根钢轨结缘,那个心劲儿,甭提有多高涨了。但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看不起养路工,称其是“铁路农民。”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养路工,三件宝,捣镐、耙子、破棉袄;烈日晒,寒风咬,连个老婆也难找”,而养路工也自嘲:“有女不嫁养路郎,整天围着线路忙,下班回到家中来,穿着一身脏衣裳”。听到这些,心里总觉得很别扭,堵得慌。

初到小站工区那阵子,面对陌生而偏僻的环境,叶志权如同进了迷宫,与他共事的是一群陌生的人,举目所见之处是冰凉的铁轨和钢琴键盘般的枕木,那个时候还有拉着一列不算太长的车皮、吐着隆烟、缓慢爬行的蒸汽机。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伴随着铿锵的轮声,他总是早早地坐在床头,写一点寄托自己青春心情的日记聊以自慰。

工作3年后,因为表现较好,叶志权被段团委推荐去学习开轨道车。报到那一天,面对偌大的段机关,心生许多不习惯,有些孤单寂寞。晚上,毫无睡意的他坐在寝室门前打发漫漫长夜。那天,月光皎洁,银白的光辉从天际倾泄下来,洒在四周,泛着银光的铁轨默默向远方伸去,没有列车通过的时候,这里的夜宁静而恬美。

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叶志权每到周六都要乘车穿梭于单位与家之间。那时跑一个单程,需用5个多小时。每次乘车,风雨无阻,走过春夏秋冬,像放风筝一样把自己放出去,家中的妻儿又用盼归的目光把他收回来。这段铁轨,就成了一条沉甸甸的拉链,火车便是那枚拉锁,一会儿开启,一会儿缝合,来来往往,如日月的光梭织着工作、生活、家庭的锦缎。

年轻的生命需要接受挑战。不久,叶志权组织了一帮文艺青年,自发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舞阳》。那时候,每当下班回到驻地,他便潜心铁笔刻字,每期油印几十本发给文艺青年分享。在和那些文艺青年的深入接触中,他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下定决心要重新读书。于是,他开始从基础知识学起,先在贵阳铁路分局党校补习了一年半的高中,随后,考上了四川省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毕业后,又经过两年半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

通过边工作边学习,叶志权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一直感激那些年的历练。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事业,而他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工作之余写点文字,至今乐此不疲。每当看到自己写出的文稿在路内外各种报刊电台网上发表,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钢轨人生路。

情系大山 肩扛责任

42年的铁路生涯,不仅让叶志权学会了怎样宽以待人,善待每一个工友,而且让他从一位平凡的养路工到担任轨道车司机、运输班长、团委书记、党办主任、组织助理、宣传助理、纪检员、融媒体协管的转型。还先后在线路、桥路、重点维修等5个一线车间担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他经常深入到一线与职工近距离接触,与职工同吃、同注同劳动,从中了解这群人,宣传这群人。重点讴歌工务一线职工常年舍小家、顾大家,在贵州高原侍弄钢轨、设备的奉献精神;述说这群人守护着山区铁路也守护着寂寞,坚守在大山沟,驻守在偏僻、边远小站的坚强意志;赞美这群人辛苦、粗犷,甚至淳朴、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搜集这群人在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事迹,他“命令”自己长年穿梭在全段管内的每一个工区,把一腔挚爱与深情,融入钢轨人生中。他深入一线采风,为自己的业余创作搜集到无比珍贵的第一手素材,进而写出了许多新闻作品,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铁路工务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传扬了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天,叶志权边工作边采访,边用文字书写,用相机拍下每一个有着美好回忆的场景,常常晚上伴着一盏孤灯,坐在电脑桌前敲击键盘,一坐就是几小时,经常捣鼓到深夜。头昏了,用冷水洗洗脸又继续写作。他给自己订下了几条规定:一是勤于笔耕;二是写真人真事,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三是不怕路途遥远。数十年一剑破茧成蝶。自1986年至今,他已在《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和《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等路内外20多家报刊台网发表消息、通讯、散文、小说、诗歌、言论等稿件3000余篇。这些年,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付出,也让他从当初稚嫩的“小男孩”逐步成长为单位干部职工认同的“一支笔”。

2012年,凯里工务段掀起“三线”建设高潮,为了弘扬企业文化,叶志权和其他通讯员密切协作,完成了段歌《激情飞扬》,“穿苗岭,越侗乡,迎来朝霞送走夕阳,求真务实,创新奉献,夯实基础,我们挺直脊梁……”这首歌的创作,是他多年来对全段职工思想、一线环境、现场氛围等众多素材情感综合后又提炼的精华。当听到全段干部职工在各种仪式、活动时高唱这首歌时,他就更加坚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说:“能够用笔杆子为单位做些贡献,是我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最大的心愿”。写作,对叶志权的钢轨人生是一种磨砺,他视文字为一生的好“伙计”。因为文字的相伴让他先后多次被评为段先进工作者,原贵阳铁路分局,以及成都铁路局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撰写的调研文章《站段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二等奖;文学作品《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荣获2013年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报告文学一等奖,受到一线干部职工的喜爱,让路内外许多读者不仅认识了他,也更了解了小站,熟悉了小站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