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代”叶志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不负韶华 笔耕不止
曾几何时,因情生爱,他夜以继日地笔耕,每一次到一线,叶志权风里来雨里去。渴了,捧几口山泉水,饿了,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馒头,夜深了,还在小站工区的电脑上敲击,困了,就在沙发上蜷缩一宿。
多年以后,当他翻开自己的新闻剪贴本,望着一篇篇散发着墨香的文稿,望着那些曾出过力、流过汗,现在已经累积的铅字,不胜感慨。从一个地地道道的一线职工成长为一个基层站段业余新闻通讯员,个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现在铁路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有了“蓝剑号”、“和谐号”。7年前春运的第二天,他在车上与邻座津津乐道,热议铁路这些年的变化,憧憬乘上动车的美好明天和未来。邻座一位70开外的老人接过了话茬:“现在的人啊,真是生在福窝窝里了,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坐火车安全又快捷,回趟家比过去缩短了大半以上的时间,好方便哦。老人说他年轻那阵子,贵州山区一路上全是崇山峻岭,一条简易的公路跑汽车,出一趟远门简直难于上青天,更不要奢望有火车坐了。”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讲到兴头上,老人还哼唱了一首过去民间流传的歌谣,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从镇远步行到玉屏的歌谣:“镇远下来五里牌,转个弯弯箱子岩。几脚跨过两路口,蕉溪街上买草鞋。铺田才把草鞋穿,不觉来到鸡鸣关。哪怕山高路又险,走过一山又一山。青溪城里吸袋烟,炎炎烈日已西偏。羊坪街头吃晚饭,玉屏就在眼面前。”这短短的几句唱词,运用了夸张手法,唱出了一百多里行程的概貌。
叶志权在42年工作中,虽然钢轨人生经历了一些坡坡坎坎,但比起父辈而言,算是够幸运的了。他在山区铁路一线摸爬滚打干了3年,按照父亲“莫搞文字学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叮嘱,去学开了7年轨道车。到头来,他还是带着弟弟一道在文字的天空比翼齐飞,兄弟俩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好在随着日子的流逝,父亲不再坚持己见。他每次回家,父亲都会手把手地教他摄影,教他吹笛子、唱川戏,还教他如何用眼睛,用大脑,用灵巧的手去感悟大千世界。在父亲的熏陶下,叶志权忘情于贵州铁路运输生产,闹热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服务山区铁路的时光,于叶志权也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让他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今,他已经五十将进八,但那些走过的岁月却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在那单纯、远离世俗的环境和空间里,虽然很苦很累,但他觉得很充实,也收获很多,那些一线工务人教会了他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教会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教会了他什么是爱心和责任,为他的钢轨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光荏苒,工作近42年,故事也很多。他想职工对他的印象是好的,经常与他开玩笑地说:“叶伯,你可要多为他们鼓劲加油啊,他们都喜欢看你写的小站人报道哦。”
人的一生可燃烧也可腐朽,当叶志权成为工务人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诫自己:“我不能腐朽,我愿燃烧起来,时刻谨记鲁迅先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无论何时都要做到一个‘发热’的状态,愿以微光吸引微光,形成燎原之势。”当在谈到今后的打算及想法时,他说自己将一直写下去,一直到写不动的那天,或许,这就是一个58岁老通讯员的时代情怀;或许,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答卷;或许,这就是他激情飞扬鋳人生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跨境列车霸气“消杀”,展现大国风范02:33
- “铁流滚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机02:33
- 十五局轨道运营公司 愿寒冬不寒 温暖依旧02:31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02:31
- 濮阳志愿者 小年看老兵02:3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