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聚合力 人才共育促发展
■李港兴 罗映彬 梁茎梨 杜雪凡
“2+1”培养模式本着“现场用什么、学校培什么”思路,高职生在毕业学年与企业签订就业单位,明确从事工作岗位,学校按照铁路工种岗位标准开展精准培训,铁路企业为学生提供现场跟班学习机会,实现教学与生产现场需求无缝衔接。
7月13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举行2021届高职生“2+1”培养验收表彰大会,总结回顾“2+1”培养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表彰了一批优秀培训教师以及学习标兵、技能之星,为2022届高职生“2+1”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南宁局集团公司招聘高职生824人,全部参加了“2+1”培养模式。经过考核,818人顺利通过所有考试考核,没有通过的6人被取消录用资格,在全路率先实现高职生“2+1”培养全覆盖。
院校毕业生是铁路企业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和骨干力量。南宁局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规范院校毕业生使用管理工作的要求,将高职生“2+1”培养作为2021年重点督办任务来抓,探索出依托高职院校集中开展“2+1”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2+1”培养模式即实行校企合作,签约高职生在学校学习2年,专注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最后1年将所有签约高职生集中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或相关生产岗位,按铁路企业现行岗位工种相关标准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在参加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培训之后,签约高职生还要通过安全、理论和实作考试,并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被正式录用。
“开展‘2+1’培养工作之前,我们面临毕业生分散、岗位工种多、学生管理主体不明、培养费用分担不清等诸多困难,而依托院校开展集中培养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实现了生源质量好、上岗适应快的效果。”南宁局集团公司人事部主任林景东介绍。
今年,南宁局集团公司安排机车检修、连结员、动车组检修等6个工种到运输站段进行实作培训,其余10个工种在校企共建职工培训基地开展。同时,该局集团公司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构建教学体系,通过共同制订培训方案、共同开发教材资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培训质量标准,将整个岗前资格性培训的课程全部纳入学院课程体系,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技能大师与校内名师双导师协同指导”的“双协同”模式。
“2+1”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该局集团公司先后选拔20多名“宁铁工匠”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从26个运输站段选派140多名兼职教师参与理论和实作教学,组织20多名学校教师到运输站段挂职锻炼。同时,他们组织824名高职生分13批次到对应站段进行跟班学习。“双向循环”有力促进了高职生理论与实作的相互融合。
在南宁车辆段,他们抽取业务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对高职生“2+1”车辆专业的学员进行理论和现场授课,让学生对动车组检修、运用、构造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全部课程结束后,他们按照动车组机械师岗前资格培训考核标准,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和实作考试。
在柳州工务机械段,他们实行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共享的机制,由工务机械专业技术人员到校集中授课。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他们还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作培训,在大机模拟台上进行操作演练。
在柳州机务段,对于机务专业高职生,他们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课程,直接向合作学校派出14名专业教师对学员进行授课,参与授课课时占培训总课时的45%左右。
实施“2+1”培养模式,南宁局集团公司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需求无缝衔接,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系统学习,加深了我对铁路专业知识和规章制度的了解,我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铁路人。”拟录用毕业生李悦说。“从各站段参与技能鉴定工作的老师反映来看,因集中授课、集中实训、集中考核,‘2+1’培养模式让高职生技能掌握更全面、更标准、更规范,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方式。”南宁局集团公司人事部副主任韩亮介绍。
此外,高职生通过“2+1”培养模式,实现了就业与正式上岗零过渡,大幅缩短新职工的适应期,大大降低了企业对新职人员的培训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南宁局集团公司今年录用的818名高职生计算,与以前的培养模式相比,“2+1”培养模式预计可节约培训费用200万元左右,节约见习期工资成本1200万元左右。
下一步,南宁局集团公司将加大校企师资交流任职力度,深化校企共建职工培训基地,不断深化校企强强联合的“2+1”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积极应对汛期暑期双重压力 铁路运输安全07:19
- 冷链班列助力新疆农产品外销07:18
- 铁路12306网站推出适老化无障碍功能07:18
- 赵大坪:当好“大师”带好徒07:17
- 牡佳高铁启动按图行车试验07:17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