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在笔耕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2020-05-05 23:35:2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季衡

人物名片

叶志权,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铁路成都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纪检员,政工师。一个喜欢笔耕的人,曾经获得贵州省报告文学一等奖,贵州盛铜仁地区“好新闻”三等奖;四川省优秀论著文二等奖……一直坚持写日志、说说,喜欢让钢轨人生占据内心,用大脑和心灵去解压与释放,期盼练就一双坚韧有力的翅膀,在沪昆线贵州境内山区铁道线上自由翱翔。

题记

从四川省一个偏僻的山区走出来,吃过苦深知生活不易,所以他懂得珍惜;一路走来,追梦中深知机会不易,所以他懂得感恩;钢轨人生路上,他懂得贵在笔耕之路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他,就是中国铁路成都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纪委纪检员叶志权。

“在笔耕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凯里工务段纪检监察办公室,我们看到这样一句座右铭。为此,我们和叶志权的对话便从笔耕开始。

把新闻写进大山里

叶志权告诉笔者,他顶替父亲工作成为“铁二代”的这些年,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党的培养、关怀和支持。为此,高中没有毕业的他勤学苦钻,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采写了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他当上了“铁记者”,一干就是34年。

半路出道,叶志权刻苦钻研新闻业务,潜心研究采访技巧。每天,他除了工作,就是抽时间采访、写稿,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叶志权的足迹遍布沪昆线贵州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的山山水水。他穿苗岭,越侗乡,不惧烈日晒、寒风咬,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暑运、防洪、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现场采访“兵头将尾”邰顺军、危石“克星”代利;寒冬腊月进班组、入看守点,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年过知天之命的他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1993年夏天,叶志权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他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才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2004年5月,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叶志权最先赶往现场,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现场溜坍面积很大,处处泥泞,他冒着大雨,扛着摄像机,爬上山顶,拍摄抢险画面,忙碌10多个小时,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新闻稿《众志成城保畅通》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称他为“叶伯”“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漫漫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五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叶志权那些激情燃烧岁月。2013年,他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把笔头对准小站人

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哪里有“活鱼”,哪里就有叶志权忙碌捕捉“鱼儿”的身影。

在朋友眼里,他像火,全身心投入、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周围;在同事眼里,他像水,不避艰辛困苦,不怕回旋曲折。从事宣传工作34年,笔耕不缀,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始终保持全段上稿量第一的位置。

2010年10月,叶志权被调到凯里工务段党委办公室,负责全段对外宣传工作。外宣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了搞好外宣工作,叶志权积极开动脑筋,紧扣总公司、集团公司、全段中心工作,策划选题,与铁路、地方新闻单位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来,叶志权的镜头跟随一线走,笔头围着小站人转。

叶志权说:“每一次采访,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他们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1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叶志权的带动下,凯里工务段的外宣工作一直走在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前列,上稿量始终保持在系统第一方阵。负责外宣工作后,他个人在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稿约占全段外宣上稿任务的80%以上。

2018年,叶志权和科室同事密切配合,聚焦段党委、行政重大举措、重点工作,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形式活、声势大、效果好。先后被西南铁道报采用了《凯里工务段圆满完成春运工作》、《党建 “安全管理”激发党员工作动力》等稿件,介绍了凯里工务段服务山区铁路的一些特色做法。

特别是2018年春运、防洪、暑运工作期间,叶志权连日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没有丝毫停歇,完成了《春运,他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重大新闻报道稿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区铁路坚守的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34年来,那山、那水、那小站、那群人,是叶志权骨子里最在乎的事情。他说:与文字结缘,快乐无比。他用文字讴歌小站人,用文字书写出小站人无私奉献的钢轨人生。文字成了他实现这一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了他连接小站和小站人的桥梁纽带。或许,这也是叶志权用激情书写燃烧岁月的初心所在。

把梦想融入沪昆线

“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这句话从小就在叶志权的心里扎下了根。1963年6月,叶志权出生在四川省江油市一个普通的铁路家庭,从小在山里长大,干过一般大孩子没有干过的苦活、累活。虽然说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叶志权却在用功读书,初中毕业考上高中后,本想将来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家里的情况让他早早就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无奈之下叶志权只好选择退学顶替父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弟弟妹妹能够多读书。

1980年金秋十月,叶志权一个人扛箱子和铺盖坐上慢火车到了沪昆线贵州境内一个五等小站,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了“铁二代”。独自一人开始了山区铁路养护工作。当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线上,精心养护两根冰凉的钢轨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了钢轨人生执着追梦的理想信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