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遇“铁”而兴 山乡巨变

2020-06-09 07:43:0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下转2版

■本报 李 芹 本报 廖景芝

芒种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论乡东山村,山坡上连片的麻竹苗新长出嫩叶,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毛南族群众韦现辉趁着农忙间歇,面对莽莽群山一甩嗓子,悠扬的山歌传遍整个山寨:“喜鹊树上叫喳喳,喜讯传遍千万家。雨露滋润禾苗壮,日照大地千里光。毛南整族得脱贫,感谢政府感谢党,唱支山歌敬亲人……”

十几天前,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让久居深山的毛南族乡亲们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浓浓关怀,殷殷嘱托。在与毛南族乡亲共同脱贫的成绩单里,一直有铁路亲人的身影。

精准帮扶政策好,毛南娃变铁路仔

广西西北部,九万大山绵延千里。在山麓之上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国约七成毛南族人世代聚居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团寺村的毛南族小伙儿覃运清穿上笔挺的列车员制服,走出了大山,成为村里第一个在铁路工作的人。

“小时候,我就对火车有着莫名的情愫,喜欢听汽笛长鸣的声音。”1983年从学校毕业后,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少数民族就业帮扶政策,覃运清与铁路结缘,成为南宁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员。

跑车虽然辛苦,但却让村里人无比羡慕。他常常给村里人说铁路上的趣事,为他们传递外界的新鲜资讯。因为有一份稳定收入,覃运清成了那个年代村里人眼中端“铁饭碗”的人。

“近年来,在国家对少数民族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下,桑蚕、香猪、油茶等具有家乡特色的产业项目一个个在大山深处落地开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每当在值乘的列车上看到行李架上的环江香猪礼盒,覃运清就备感亲切和欣慰。家乡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终于走出大山,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到了雨季,水会沿着房顶茅草的缝隙渗进来,家里便成了‘水帘洞’。”钦州供电段毛南族职工谭陆君每次回忆小时候家里的困境,总是心酸不已。毛南族以前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由于居住地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当地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谭陆君家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三乐村,小时候基本没有出过村。每年过节,隔壁村的表叔会到家里拜访,看到表叔穿着帅气的铁路制服讲着工作的趣事,他萌生了走出大山到铁路工作的想法。

知识改变命运。想走出大山,除了要刻苦学习,还必须过语言关,这对从小讲惯了毛南语的谭陆君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当年在灰暗煤油灯下熬夜苦读的情景,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通过努力,2010年,谭陆君如愿加入铁路大家庭,成了村里第一个铁路小伙儿。入路后,他获得了许多业务培训机会,也信心满满地完成了从变电站值班员向挑战性更高的高压试验员岗位的转变。

在乡亲们眼中,“见过大世面”的谭陆君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脱贫。他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并用攒下的工资帮助家里种植柑橘。乘着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推出优惠政策的东风,如今,谭陆君家漏雨的小茅房变成了崭新的二层小楼。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当地毛南族群众欢欣鼓舞,也让不少毛南族铁路职工心中充满奋斗的激情。“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的关怀既是激励也是鞭策,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坚定信心跟党走。”桂林高铁工务段毛南族职工李飞说。

依靠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的柳州工务段毛南族职工谭春丽,看到村中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心中满是喜悦:“现在国家有好政策,我更要把工作干好,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下转2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