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融合”添彩古都
■李小刚
“古城处处有文化,新的西安站真的让我很惊艳,眼睛都快看不过来了!”9月1日8时,作为西安站南北站房开通后南站房迎来的第一批旅客,准备乘坐Z231次列车的旅客王菲在候车大厅驻足,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在古都窗口西安站,铁路行业文化如何与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相融合?87年老站缘何突然成为新晋“网红”?近日,笔者对此展开调查。
延续87年,与城市共命运
1934年12月20日,一台蒸汽机车呼啸前进,驶向十三朝古都。当近代工业产物——火车首次开进西安时,城墙下的火车站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1935年6月1日,西安站正式运营。自此,古都窗口便静静矗立在西安古老的城墙外。
不知第一批乘坐火车来到古都西安的旅客,是否追寻过“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盛唐气象,或是遥想“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盛景。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西安站确实成了一个窗口,让古都人民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安站的运营能力日趋饱和。1986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西安站迎来第一次大规模提升改造。就在这一年,17岁的谭仲元成为西安站的一名客运员。“当年西安站的主楼高大气派,全陕西就只有我们车站候车室有自动扶梯。好多市民专程跑来,就是为了体验自动扶梯。”谭仲元说。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造后的西安站也难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2016年开始,西安站启动了21世纪以来西安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改造。
跨越651年,与明城墙相遇
“城墙千万砖,块块有深情。”距离西安站南站房数百米,雄伟的西安城墙虎踞龙盘。它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墙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周长13.74公里,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承载厚重历史的城墙,迎面就是修葺一新的西安站南站房。西安站南站房整体造型由一个大气舒展的屋顶引领,屋脊曲线暗合古代建筑的大屋顶,是结构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檐下建筑体方正浑厚,与古城墙挺拔厚重的形象相得益彰。
走进西安站南站房候车大厅,中庭空间内承载了几代西安人记忆的吊顶和吊灯被翻新后依然保留原状。在中庭空间的檐口部分,建设者们加入了传统梁坊提炼而成的木构体系,使得原状吊顶和现代风格的大玻璃幕墙相连接,整个站房空间更加恢宏大气。
信步高架候车室,桂殿兰宫、飞檐斗拱让人目不暇接。候车厅吊顶运用方井套叠藻井技艺,柱头采用简易的斗拱造型,与车站对面城墙角楼建筑风格遥相呼应,设计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当旅客携带行囊走在古韵十足的西安站南站房候车大厅时,他们想到的可能是王昌龄《重别李评事》中的“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可能是王建《长安别》中的“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也可能是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中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浸润着文化元素的西安站,处处有历史,时时有诗心。这就是西安站,这才是西安站。
穿越1387年,与大明宫相会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公元758年,时任太子中允的诗佛王维站在有“千宫之宫”之称的大明宫,禁不住吟诗赞叹。
今天,当旅客来到西安站新建北站房乘车时,同样被眼前的盛景所震撼。
西安站位于唐大明宫与西安明城墙之间。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相邻两个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大型铁路枢纽。
“为了将大明宫代表的盛唐文化与车站建设有机融合,我们在北站房外形和内在设计上突出‘大唐盛世、古韵长安’的理念,大量采用回形纹、如意纹等文化元素。”中国中铁建工集团西安站改扩建项目总工程师瓮雪冬说。
在站房内饰方面,建设者们在站房大厅喷绘有壁画《丝路百景》,全景展现古今丝绸之路的文化延续;长卷壁画《晋陕黄河八百里》,则可以让旅客一图纵览晋陕大美风光。建设者们巧妙地对原站房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了蒸汽、内燃、电气、高铁4个火车主题展厅,将铁路行业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站房文化氛围中。
“我本以为新建的站房会更加现代化,但今天一看,新站房比原来更有历史感。这才是咱们古都车站该有的样子1丹凤门广场上,晨练的张平义老人远眺古韵十足的站房,竖起了大拇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服贸会上铁路元素格外闪亮10:10
- 党史学习教育国铁集团宣讲团赴郑州宣讲10:10
- 坚定信心奋力进取 加快恢复客运经营10:10
-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坚决实现盈亏目标10:09
- 孙龙权:拼搏竞技场 攻坚主战场10:09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