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我爱工务人

2020-01-18 12:51:3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我对工务人的爱,由来已久。

小时候,我家住在沪昆线贵州东段施秉县境内一个名叫翁塘的五等小站里。

之前,父亲在六盘水工务段一个叫邓家村的小站当路基工,湘黔线通车后,因了支援新线建设,父亲由六盘水出发,来到了这里安家落户。

我对工务人最初的记忆是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父辈们肩扛铁镐、耙子行走在大山里,为两根冰凉的钢轨疗伤治玻他们沐雨栉风,一张张黝黑的脸上就流露出一种自豪和快乐的表情。慢慢地,这种快乐便延伸到我们这一帮孩子身上。那时候,铁路的一切是我认识世界的“老师”,一列列往来奔驰的客货列车、一台台喷烟吐雾的蒸汽机车、一架架高高昂起的臂板信号机,还有涂着红漆的手扳道岔,都像如影随形的朋友,陪我度过了快乐的孩提时代。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父辈们一如既往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艰辛,适应了这种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歇。风霜的磨砺,时光的洗礼,护航山区铁路,他们无怨无悔。

深山、寂寞。履职本属不易,坚守更为难得。自打我的父亲成为工务人那天起,就把寂寞的漫长化成安全和平稳。宛如一颗道钉,紧紧地钉在枕木里,钉在冰冷的钢轨上。他把责任、青春和大爱交给大山,交给两根钢轨去换取千千万万旅客的平安出行,不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依然充满自豪与坚守,拴住对岗位的牵挂和承担。

父亲曾说:“工务工作确实艰苦,但总得有人来干,我不来别人也回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平凡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工务人对于服务好铁路运输生产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后来,我如愿顶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了第二代工务人,长相伴的是大山、是钢轨、是孤独、是寂寞。钢轨人生,风风雨雨40年,我只记得工务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们仍然是日复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沐雨栉风、砥砺前行。

因为那份选择,那份责任,工务人无怨无悔地根植在大山里,年复一年,特别是每年的春运,他们忙得“马不停蹄”,在他们看来,工务人也有工务人的坚守和风骨。由于多数时间是夜间工作,可能不会有旅客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是作为确保山区铁路安全的“幕后英雄”,他们爱岗敬业,似松柏初心常青,勇担使命,值得我去爱他们。

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工务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他们共建自己的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解决了山区铁路建立之初吃水难、吃粮难、吃菜难、出行难等问题,建成了庭院化工区、公寓式宿舍。同时,他们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发展,将沪昆线贵州东段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

于是,我在山区铁路就多了一份诗意:高耸的山、透明的白云、清澈的小溪水,还有铺垫着钢轨的一一颗颗坚硬的石砟。

渐渐意识到我之所以爱工务人,全是因为读懂了工务人,明白了工务人。他们心中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虽说工务系统性质决定了他们长期夜间施工,既然选择了线路岗位,就要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切实把工务精神转化为山区铁路工作的激情和对本职岗位更加执着的信念与追求。

有位哲人曾说过,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有深厚的感情,大山深处的工务人,更多了这种情怀。”

从此,我与工务人结下了不懈之缘。我把这些年自己关于工务人的文字图片,或新闻或摄影或文学作品或报告文学等统统上传到一个名曰《小我视界》的文件夹,时常翻出来欣赏一番。我还剪贴了数十年笔耕岁月的文字收获,那些散发着“铁味”芬芳的花儿。而我每次到工务,都要围着工务人问这问那,任何变化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觉得工务人离我是那么近,喜爱最美工务人是那么真诚。最美,是工务人平凡岗位的坚守奉献,是他们护航山区铁路的赤诚之心,是他们栉风沐雨的精检细修,是任劳任怨的责任使命和大爱。

再说了,我很佩服工务人在大山深处扎根,根扎实在了其实就是无怨无悔。

我爱工务人,发自内心。他们在山区铁路线上的一个个火车站驻扎,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走遍根根枕木,数尽颗颗道钉。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坚守在岗位上,养护着线路设备,拥抱烈日,吻别寒风,用忠诚,信念和期望,执着地谱一曲心中的山区铁路安全畅通之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