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造就福平海上飞虹
全长约88公里的福州至平潭铁路即将通车运营。经过7年艰苦建设后,总体设计单位中国铁建铁四院以及中铁建大桥局、十八局、二十四局等参建单位,终于把高铁首次送上了美丽的平潭岛。(12月24日新华网)
福平铁路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境内一条连接晋安区与平潭县的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线路全长88.433千米,最小曲线半径一般路段3500米,困难路段2800米,最大坡度一般路段20‰,困难路段30‰,全线设福州、福州南、长乐、长乐东、松下、平潭6座车站,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千米,电线约88.5公里。
七年磨一剑,福平铁路距离通车运营仅差临门一脚。施工期间,多个参建单位数万名建设者们穿山跨海,用智慧和汗水打通了16座隧道,搭建起了71座桥梁,创造了海洋建桥史上的奇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展现了我国基建大国工匠的高质量水准。
关山难越,壮士毅行。作为福平铁路关键性工程之一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架设于深受“峡管效应”影响的平潭海峡,要知道,平潭海峡是与百慕大三角、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之一,曾几何时,该区域一直被称为“建桥禁区”,夏有台风,冬有季风,每年6级以上的大风天数超过300天,一年有效作业时间不到120天。每年台风过境3.9个,风大浪高,台风最大风速每秒44.8米,最大浪高2.71米,最大潮差7米。建设期间,台风“灿鸿”、“莲花”、“浪卡”、“苏迪罗”、“杜鹃”先后袭击了福平铁路项目部,为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伟大的福平铁路建设者们没有后退半步,越是艰难越向前,“在石头上种树,在风浪里搭台”是对这些大国工匠们建设时期的真实描述。为解决在台风季中有效作业时间少的问题,福平铁路建设者自主研发了一套环境综合监测和预报系统,对桥址海域的天气和海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以便施工人员最大限度利用施工“天窗时间”;为降低海上施工安全风险,福平铁路建设方花费3年耗资3.6亿元设计制造了“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该起重船是中国国内起重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为将“天堑变通途”,建设者们创造性地研发和运用了一系列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累计投入124万吨钢,294万立方米水泥,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搭建起钢筋铁骨。
据资料统计,福平铁路全线桥隧占比79.04%,桥梁建设艰苦,隧道钻探也是难点重重。新苔井山隧道位于福州站附近,右线全长2295米,隧道临近既有线,穿过既有温福铁路苔井山隧道右侧,最近外净距8米,隧道围岩皆为Ⅳ、Ⅴ级,进出口段均埋深较浅,风化层较厚,岩体较破碎,存在危岩落石、岩体破碎等不良地质。此外,隧道还下穿登云路路基,施工安全风险高,同时受控爆影响,工期紧,施工难度大。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新苔井山隧道这样的高风险隧道,福平铁路项目部采用三台阶加临时仰拱工法施工,统筹安排施工计划,加强现场管理,强化过程管控,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隧道施工原则,稳步推进隧道掘进工作,建立隧道监控量测制度、项目领导带班制度,使得施工的安全、质量、生产进度等指标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工匠”不怕建设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福平铁路建设者们乘风破浪,用匠心钻隧,用智慧搭桥,让福平铁路这条“钢铁巨龙”在祖国的东南黄金海岸横空出世,海上壮丽飞虹,尽展大国工匠夺目风采,书写下共和国铁路建设的豪迈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揭晓07:56
- 京沪、成渝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07:56
- 聚焦铁路大力组织电煤运输07:55
- 育时代工匠 展精英风采07:55
- 湘桂小站黄土井07:55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