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不忘安全的金牌技师
李港兴 李钰丹
“陈师傅,您在日常作业中把什么放在首位?”
“安全1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电务段南宁车载设备车间信号工陈辉宁毫不犹豫地说。
陈辉宁身上荣誉颇多。此外,他还有一个亮眼的成绩,那就是在25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着零违章的纪录。
2001年,24岁的陈辉宁从该段玉林中修工区被抽调到玉林机车信号工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车载信号设备。后来,随着工作阅历的不断积累,车载信号许多岗位都出现过他的身影。2017年,他再次迎来新变化——来到玉林车载测试工区。与最初东奔西跑的中修“特战队”不同,如今他主要负责机车出入库检修、车载设备数据测量及数据换装,工作场所也从露天的沿线变成了狭小封闭的机车内部。
相比现场信号设备,车载信号设备的检修更频繁、标准更严苛,工作项目也更趋精细化。假如车载设备出现故障,必须扣下整台机车查找故障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用故障设备。直到故障处理完毕并试验良好后,机车才能出库运用。
保安全,必须遵守规章。“三不离”是信号岗位三项安全制度的其中一项,“三不离”中的“工作完了,不彻底试验良好不离”,要求信号人员在作业完毕后,必须进行全面试验,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但何为“彻底”,当时初到车载设备新岗位的陈辉宁在一次教训中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有一天,他需要更换一台内燃机车的速度传感器。放置车载设备的机械间就在柴油机隔壁,温度接近60摄氏度,完全就是个锅炉房。尽管不需要露天作业经受日晒风吹,但他时常穿梭在温度极高的机车“肚子”里,汗也没少流。每作业十几分钟,他就得出来透口气,才开工不久,后背就湿了一大片。在核对设备接线时,有一处安装标识有些模糊,正在经受高温“烤验”的他只想着赶快收工,便急匆匆地挽起袖子干活。结果,机务人员在进行最后的试验时发现,陈辉宁竟换错了设备。“如果当时我按章作业,就一定能避免这个错误1虽然错误最终被及时纠正、没给行车安全带来影响,但他每每想起,仍然心有余悸。
那些年,在线路上运行的内燃机车不在少数,由于使用时间长,设备逐渐变得老旧,安装标识上的字免不了会产生磨损。加上早些年内燃机车的设计理念不够科学完善,机型杂、差异大,检修人员如果不按章作业就很容易出错。“现在我们工区主要以检修电力机车为主,电力机车比内燃机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也让我们的检修工作更安全便捷。”陈辉宁说。随着铁路的改革发展,电力机车逐渐成为运输舞台的主力。但无论检修什么种类的机车,陈辉宁都深刻意识到:安全高于一切,必须时刻小心行事。
吃一堑,长一智。掉过“陷阱”的陈辉宁狠下心来改正作业陋习,把当初的风险“绊脚石”变成了后来的安全“垫脚石”。他也真正明白,所谓“彻底”就是没有遗漏、毫无差池。
2021年,在一次临时任务中,工长容健安排陈辉宁和一位同事更换一台电力机车的车载数据。短短10余分钟他们便完成了数据换装,只差最后一步——对车载数据进行人工校核试验。从机车返回班组,陈辉宁一边盯着电脑上的数据,一边对照着手里的数据换装表,突然发现换装的数据存在错误,他和同事立刻赶回机车返工。“在作业过程中我们无法保证绝不出一点差错。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细心、试验彻底,做好每一步,就一定能有效防范风险1陈辉宁十分确信这点。
今年,工区正式启用了专业的车载数据核对设备,只需把拷贝好的数据录入新设备,便可完成数据换装试验。“机控比人控更高效可靠,作业方式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活儿越干越轻松。但无论方法怎么变,安全永远是底线。”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安全“垫脚石”,陈辉宁有自己的工作体会,他也被大家视为榜样。
“做到零违章没什么诀窍,就是坚持。怎么规定就怎么干,绝不会有错1陈辉宁坚定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中国铁路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07:57
- 主要干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施工圆满完成07:57
- 学用结合汲取智慧力量07:57
- 把握规律推动走深走实07:57
- 广西开行今年暑期首趟研学专列07:57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