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坚守高原的无悔青春—记陕铁院优秀毕业生王刘勋

2022-04-15 22:32:4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宫印 田庆



截屏2022-04-15 下午10.31.16.png

王刘勋工作照

王刘勋,2003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现任中铁一局四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劳动模范、中铁一局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截屏2022-04-15 下午10.31.22.png

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奖证书



截屏2022-04-15 下午10.31.29.png

中国中铁劳动模范获奖证书



截屏2022-04-15 下午10.31.37.png

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获奖证书

自200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都汶高速、映汶高速公路、桃巴公路、雀儿山隧道的施工建设,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甘孜州指挥长、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他带领的管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项目部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安全标准工地,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陕西省劳动竞赛优秀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主动请缨、坚守雪域高原挑战生命极限

雀儿山,藏语为“措拉”,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主峰海拔6168米,壁立于周围十余座5500米的群峰之中,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是川藏公路北线进西藏、青海玉树的唯一通道。这里严寒缺氧,氧含量只有内地的55%,通常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317国道翻越海拔5050米的垭口段,是为“川藏第一险”,也是闻名全线的“鬼门关”。

面对如此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雀儿山隧道的修建也是困难重重,不仅面临高寒缺氧、路途遥远、物资人力匮乏等客观困难,还要克服隧道地质复杂,多次穿越破碎带,围岩级别交替变化大,坍塌、涌水、岩爆等不确定因素造成诸多施工难题。面对诸多困难,王刘勋没有退缩,主动请缨承担起了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的施工任务。

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此时的雀儿山漫天还在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总是鼓舞同伴:“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祝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为了早日建设好驻地,在前期施工作业人员少的情况下,他带领前期建点的员工们渴了喝冰水,饿了吃泡面,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驻地建设工作中。然而,在高原上建“家”,的确不易。平整场地时,大家才发现,看着坚硬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经过不懈努力,在中秋节前,项目人员“告别”住了三个多月的帐篷,“乔迁”进了新修建的5000平方米驻地。

为了能让项目员工留下来安心工作,他又积极争取硬化、绿化了场地,建成了温泉浴室、图书阅览室、卡拉OK娱乐室、台球室、篮球场等文娱场所。面对严寒,给每个宿舍购置了取暖电器。那个冬季,亘古荒芜的高原上,三层台阶式的坡地,房顶红、蓝相间的项目驻地宛如一座城堡巍然矗立其间;项目部内外悬挂的“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永攀高峰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等标语,展示着全体员工誓让天堑变通途的勇气和决心。特别是鲜艳的国旗和企业天蓝色与橘黄色的刀旗随风飘扬,给路人以昭示和希望。2012年8月22日,川高公司董事长高淳及国道317指挥部领导一行来到雀儿山隧道建设工地慰问参建员工,被中铁一局员工的士气和精神风貌所感染,赞誉道:“你们坚守在这里,就是英雄,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1

巧妙应对、攻克高原施工难题

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是国道317线改建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中铁一局四公司承建隧道出口4695米线路。这是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海拔高达4270米。隧道地处高原严寒地区,具有典型的“三高三低”特点,即: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且隧道施工面临滑坡体软弱围岩、三个断层、高原长大隧道通风送氧等重要技术难题,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建设的艰辛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高原施工,氧气供给最重要。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行走,人要放缓动作。工地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5%,不然会喘不上气。机械设备也一样,动力也下降40%,缺氧使不上力。高原缺氧,工人们几班倒,身体劳累,缺氧晕倒的事情时有发生,人心极为不稳,好多人都起了下山回家的念头。王刘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不顾大雪封山冒着生命危险驱车翻越雀儿山到成都咨询、购买制氧设备。多方筹集资金270多万元在隧道口建设了制氧室、吸氧室,安装了制氧设备,配置了高压氧舱等设施。清新的氧气从制氧室里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各项目驻地的办公室,以及隧道掌子面上。制氧室的设备一小时制氧45立方,25个座位能保证两个作业班组同时吸氧的需求,工人们难受了,就拿下墙上的吸氧面罩“吸几口”,缓和一下。在隧道里劳动,需要额外供氧。他积极与有高原施工技术经验的科研单位联系,采取弥散供氧措施,通过管道将氧气一直送到掌子面,有效缓解了掌子面缺氧的状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