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坚守高原的无悔青春—记陕铁院优秀毕业生王刘勋

2022-04-15 22:32:4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宫印 田庆

2012年9月1日,隧道正式开始掘进,施工就步步惊心。最初的130多米是高原特有的地质——冰水堆积垄软弱围岩,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研究最终决定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一寸一寸地往里面抠;掌子面上涌出的水,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经过6个多月的艰难前行,总算止住了水。冬天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周围山体形状会显著变化。要把洞口撑注不变形,是个难题。他带领技术人员试验了特殊的蛭石混凝土拌料,给洞口明洞段盖上了一层棉被,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度过了寒冬。由于地应力和地震断层的威胁,雀儿山隧道采用的各项掘进、支撑、衬护技术都是全国最高水准的,保证了隧道内排水顺畅和洞体结构稳定。 

他不断改进创新隧道通风设施,带领科研团队采用“又吸又吐”的方法,在优化隧道同步平行立体交叉施工的基础上,采取以巷道式通风为主、独头压入式与巷道通风对流循环相结合的通风系统。改变传统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为主的旧观念,提出洞内粉尘尾气洞内治理的新观念,先后自行研制水幕降尘、干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通风加热器、台车辅助通风器等一大批洞内粉尘尾气治理设备措施。通过以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而且射流风机也设置成“接力”式的联合,全面“除尘清毒”。他还在掌子面附近设置了一种逃生设备——直径0.8米,长30米的钢管,从掌子面伸到仰拱及二衬段,万一出现塌方,掌子面上的工人可以从中顺利脱险。

雪域献青春、苦心经营结硕果

高原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多次穿越破碎带,围岩级别交替变化。他从项目实际出发,积极与设计单位、业主、监理有效沟通,并与项目的技术及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谋划,加大变更力度,提高二次经营效益,为企业增加利润。在项目攻克软弱围岩和断层时,他马不停蹄驱车赶到德格指挥部邀请业主及设计代表到工地检查,并连夜赶到甘孜找到总监签认,然后又赶到成都找总指挥部、设计院进行沟通交流,据理力争,星夜兼程2000多公里,最终变更近1000多万元。

他还带领科研团队围绕涌水、冻土、岩爆、供暖、高原功效、机械改良、试验革新、医疗保障、安全施工、通风供氧等方面开展了QC小组活动;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以产、学、研联动形式攻克施工难关;先后收集了58条合理化建议,形成7项QC成果,5篇科技论文。目前,项目部上报了国家级科研1项,股份公司科研1项,中铁一局工艺工法7项,为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雀儿山隧道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管理、文明施工始终名列全线前茅,是整个国道317线的标杆,四川省以及甘孜州各界领导多次到项目部检查慰问,业主也多次组织全线施工单位到雀儿山隧道观摩交流。雀儿山隧道的感人事迹和辉煌业绩也引起了中央及地方等不同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2013年8月20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等13家媒体记者到雀儿山项目部集体采访;2014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团到雀儿山隧道项目工地进行集中采访;2014年9月16日,为纪念川藏公路60周年,国家交通部组织新华社记者等5人组成采访组到雀儿山项目进行采访拍摄;2014年10月15日,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2014年网络媒体两路行”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等11家网络媒体到雀儿山隧道项目工地进行集中采访。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宫印 田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